来源:北京晚报
对于当下五花八门的手机应用来说,注册一个App账号往往只是分分钟的事,但当你不再使用,希望对其注销时,却会发现要困难许多。一些应用的注销操作入口相当隐蔽,并且附加多项前置条件,要求提供多项证明,甚至直接告知用户不支持注销。由此带来的隐私泄露和安全风险,让不少人倍感担忧。
困扰
二手手机号登上别人账号
自己的账号注销遇关卡
小徐最近刚换了个手机号,原本想要拿来注册某微博账号的他却意外发现,输入验证码后,居然登录上了别人的账号。此后,他又尝试了多个常见应用,类似的情况屡屡再现。这让他着实有些郁闷,同时也为自己险些打算弃用的手机号感到后怕,“万一这个号过段时间也成了别人的,那我之前用它注册过的账号信息岂不是也都可能被别人看到?”思来想去,小徐觉得有必要对账号进行一番清理。
打开手机上的微博客户端,小徐用原有手机号登录账号,在“设置”中,找到“账号与安全”,点击列表最后一项“微博安全中心”,页面显示多条有关账号的问题,却并没有看见“注销”的字样。无奈之下,他选择“其他账号类问题”,总算发现了“如何注销微博账号”的提示。
不过,多达七项的注销须知让他颇感头疼,“除了要求在常用手机上提交注销申请、账号未发生过被盗、被封等风险,且在最近三个月内没有进行修改密码、换绑手机等操作、微博支付财产已结清、微博推广资源已结束或结清、开发者权限解除外,还必须已解除与第三方账号的绑定关系、已清空对所有第三方App、网站的授权。”小徐努力回想,也没能记起自己曾经有过哪些绑定和授权,“点击‘下一步’,果然因此被告知‘注销无法完成’。”
初试注销受阻,小徐转向某邮箱,“过去陆续注册过好多个,有些号很少再用到,里面堆满了广告,不如彻底注销掉。”可找来找去,小徐也没能找到“注销”的操作办法,最后还是在帮助中心里辗转查出一条答复,“上面规定说如果连续180天没登录过平台任何产品的账号,系统将不定期自动清空所有信息和资料,并删除账号。这就意味着,压根儿不支持主动注销,只能被动等着销号。”
再次失败后,小徐又打开某短视频平台,在“设置”中,并没有发现“注销”操作入口。点开“反馈与帮助”,小徐在“账号与账号安全”中选择“其他问题”,终于看到了有关注销方法的答复。
“没办法在应用里自主操作,只能拨打客服电话。”小徐得知,注销账号需要给指定邮箱发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对方让先去营业厅开手机号码归属证明,用来证明手机号是我本人的,再对身份证正反面拍照,同时本人手持身份证的照片,发过去以后等结果,对方也不知道需要多久,只能自己看账号还能不能登录。”
小徐感到很诧异,“当初注册时,只要手机号和验证码就行,注销却让提供这么多材料,不光费时费力,还可能造成更多的信息泄露。”
调查
操作入口隐蔽
个别仍无注销功能
事实上,针对部分手机App账户无法注销的问题,工信部曾于今年1月5日在中国政府网回复称,“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在用户终止使用服务后,为用户提供注销账号的服务。”此后,又在1月11日,针对相关手机应用软件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约谈多家互联网公司,表示将组织技术部门对相关手机应用软件是否存在侵犯用户个人隐私行为进行持续监测,并加强对互联网服务信息收集使用规则告知、账号注销等环节的监督检查。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应用仍存在注销难的问题。以某综合购物平台为例,注销账号并不在常规的“设置”中,而是要打开“客户服务”,跳过12项自助服务,在“帮助中心”的六大类问题中选择“账户类”,从十多个具体问题中找出“注销”方法。
而某短租民宿预订平台中,点开“我的”,没有常见的“设置”选项,在“更多”中,同样没有“注销”的相关内容以及有关隐私的政策或协议。联系在线客服,对方确认记者是房客后表示,账号是登录后自动生成的,无法自行注销。如果需要注销,需使用本机致电平台客服。
记者拨打客服电话,对方答复称,“可以在电脑端登录会员账号,在账号管理里,修改绑定手机,以后用新手机号登录就行。更换绑定手机之后,就算别人再用旧手机号登录,也不能看到你的信息。”记者追问“如果不再绑定到其他手机号,是否能够予以注销”,对方表示“这样的话,之前的账号还是没办法注销”。
某生鲜类应用中,同样没有提供“注销”的选项,致电客服后,对方表示,“没办法帮您注销,可以帮您拉黑。拉黑之后,就不能再登录。”当记者追问为什么不能注销时,客服称,“由于平台刚开始做,系统里还没有注销功能。”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该平台早在2014年底便已上线,至今运营足有三年多的时间。
观点
注销难主要是利益问题
应重视“被遗忘权”和“可携带权”
“注销账户层层设卡现象之所以普遍,并不仅仅是技术原因,更主要还是利益问题。”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表示,“在融资过程中,用户数往往是互联网公司的重要筹码。换句话说,每个用户在资本市场上都是有价值的。除此之外,这些应用在安装使用时,会要求用户开放多项权限,即使用户已经不再活跃,也可以继续从后台监测数据,采集用户的位置、扫描通讯录等,这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同样有利可图。”
相比起注销操作来说,李易强调,如何保护用户数据和信息安全更值得关注。“很多应用背后是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姓名、身份证号、住址,甚至绑定银行卡,一旦遭泄露,后果不堪设想。有的用户以为只要把应用从手机上卸载就可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信息仍然在平台的掌握中。一些应用看似提供注销服务,也很难保证在后台真正删除。”
在李易看来,尽管《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24号)第九款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用户终止使用电信服务或者互联网信息服务后,应当停止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并为用户提供注销号码或账号的服务。”但效果相当有限,“按规定,违反者由电信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向社会公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相比起巨大的获利前景来说,惩罚力度显然远远不够。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听说哪个公司因此受到处罚,那就很难起到威慑作用。”
相比之下,李易认为,欧盟于今年5月25日正式生效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简称“GDPR”)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GDPR明确规定了数据的‘被遗忘权’和‘可携带权’,也就是说,用户可以要求公司清除其个人数据,并禁止第三方获取这些数据;用户也可以带着他们的数据转移去不同的服务提供商。而违反处理个人数据的基本原则或不保护数据主体权利的,将被罚款2000万欧元或全球营业额的4%(以较高者为准),惩罚力度要大很多。”
对此,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汇佳律师事务所主任邱宝昌也表示,“我们并不是要照搬国外做法,但可以在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立法中有相应规范,对企业收集用户数据的行为进行更加具体的限定,并明确执行主体,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公民隐私得到有效保护。” (记者 宗媛媛 插图 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