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纪初,中外学者发现并命名了雅丹地貌
2. 1901年3⽉初,斯⽂・;赫定发现楼兰遗址
3. 1908年,张相⽂⾸次提出“秦岭—淮河线”
4. 1909年,⼴东⽔师提督李准巡视西沙海疆测绘地图
5. 1913年4⽉到翌年3⽉,⾦敦・;沃德发现三江并流
6. 1916年,⾦敦・;沃德提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概念
7. 1923年,翁⽂灏⾸次揭⽰中国地震带
8. 1925年,翁⽂灏揭⽰中国⼭脉的分布、成因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9. 1927—1935年,西北考察团发现⽩云鄂博⼤铁矿、乌鲁⽊齐爬⾏动物化⽯、居延汉简等
10. 1928年,冯景兰在粤北仁化县发现并命名了“丹霞层”,多年后,中国学者定义了“丹霞地貌”
11. 1928年、1959年、2002年,依次发现了殷墟、⼆⾥头古城遗址、陶寺遗址三处古⼈居聚落遗址
12. 1928年,丁⽂江发现徐霞客著作的科学价值
13. 1930年,中外学者命名了“⼤理冰期”
14. 1932 年,王成祖建⽴中国地带—区域体系。
15.1934年丁⽂江等⾸次利⽤等⾼线分层设⾊绘制《中华民国新地图》,20世纪60年代由竺可桢、黄秉维领导,陈述彭主持编纂了我国第⼀部综合性⼤型⾃然地图集《中华⼈民共和国⾃然地图集》
16. 1934年,王德基提出“区域地理样板”理论
17. 1935年,胡焕庸提出⿊河(爱辉)—腾冲线即“胡焕庸线”,⾸次揭⽰了中国⼈⼝分布规律
18. 1937年发现⼴州七星岗古海岸遗址,20世纪50年代发现天津贝壳堤古海岸遗址
19. 1938年,涂长望揭⽰中国⽓团的运⾏规律
20. 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发现庐⼭冰川遗迹,20世纪80年代,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学者否定了庐⼭和中国东部⼭地在第四纪曾有冰川发育的猜测
21. 1940年,吴尚时揭秘琼州海峡成因
22. 1945年,内政部⽅域司勘测边境,恢复和明确我国版图轮廓
23. 1947年,吴尚时、曾昭璇肯定珠江三⾓洲的存在
24. 1947年,吴尚时将中国⼭脉概括为“⼀带三弧”、中国地势为“三级阶梯”
25. 1947年,中国政府确定曾母暗沙为我国海疆最南边界
26. 20世纪40年代,林超明确提出“聚落等级”思想
27. 1954年,严钦尚提出“就地起沙”的理论
28. 1954 年,朱显谟提出黄⼟沉积中的红⾊条带是古⼟壤,可⽤于推断历史⽓候信息
29. 1956年,裴⽂中在内蒙古达赉诺尔⾸次应⽤冰缘理论解释中国的冰缘现象
30. 1957年,竺可桢从中国综合⾃然区划中划分出亚热带
31. 1957—1960年,中国科学院划定了橡胶宜林地北界
32. 1957年,周廷儒、施雅风、陈述彭提出中国地形三⼤区划分的思想
33. 1958年,林超⾸次论证了中国⼈对珠穆朗玛峰的最早发现与命名
34. 1958年,叶笃正、陶诗⾔等发现并提出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系统
35. 1958年,曹廷藩论定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36. 1958年开始的现代冰川考察,开创性地进⾏了⼭岳冰川的物理⽓候分类
37. 1959年,周淑贞发现“上海城市热岛”现象
38. 1959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提出罗布泊不是“游移湖”,发现罗布泊是塔⾥⽊盆地钾盐聚集中⼼
39. 20世纪50年代初,史念海创⽴了中国新型历史地理学
40. 20世纪50年代开始,朱震达等发现中国沙漠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41.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禧等发现青藏⾼原季风现象
42. 20世纪50年代,谭其骧发现黄河⾃东汉以后曾安流千年,原因并⾮下游防⽔⼯程的修建,⽽是中游地区的生态改善。
43. 20世纪50—80年代,吴征镒⾸次全⾯地对中国植物区系进⾏了划分
44. 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刘东⽣等提出了黄⼟“新风成说”,并发现黄⼟中保存有距今250万年以来全球的气候记录。
45. 20世纪50年代⾄90年代,以刘东⽣、施雅风、孙鸿烈领导的青藏⾼原综合科学考察取得⼀系列重要发现
46. 1960年起,中国⼈逐渐展开了对珠穆朗玛峰的全⾯考察
47. 1962年,任美锷提出“准热带”的概念,为扩⼤我国热带作物种植基地提供了理论基础
48. 1962年,徐铁良揭⽰台湾北部野柳烛状⽯的成因
49. 1964年,崔之久最早提出青藏⾼原不存在统⼀的⼤冰盖
50. 1964年希夏邦马峰考察队发现⾼⼭栎化⽯,得到了青藏⾼原的隆升证据
51. 1964年,和1978年,杨吾扬和陈传康划分的“中国公路⾃然区划”进⼊政府法规
52. 1964年,竺可桢提出中国⽓候特征与粮⾷⽣产的关系
53. 1965年,钱宁发现黄河游荡性河道变迁指标
54. 1965年,沈⽟昌发现长江上游河⾕阶地,揭开了我国科学家对长江地貌过程探索发现的序幕
55. 1967年,台湾学者对台湾南部泥⽕⼭的调查与发现
56. 20世纪60—80年代,周⽴三、邓静中、钟功甫等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案,吴传钧等编撰了《中国农业地理丛书》和1∶100万《中国⼟地利⽤图》
57. 20世纪60—90年代,侯仁之发现了中国北⽅农牧交错带沙漠化的发展过程
58. 1972年,竺可桢⾸次揭⽰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候变迁
59. 1972年,郭康发现太⾏⼭嶂⽯岩地貌
60. 1973年、1977年,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原始稻作农业
61.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1986年天⽔放马滩秦墓均发现我国最古老的地图
62. 1974年,⽩鹤梁古⽼⽔⽂的确定
63. 1975年,国测⼀队⾸次对珠穆朗玛峰⾼度进⾏测量与确定
64.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确定长江为世界第三长河
65. 1977年,胡友元、黄杏元、孙亚梅等在陈述彭、杨世仁先⽣指导下制作了我国第⼀幅由计算机输出的全要素地图
66. 1977年,中国登⼭队科学考察队确认托⽊尔峰为天⼭最⾼峰
67. 1978—1980年,陈述彭主持了我国独⽴⾃主进⾏的第⼀次⼤规模、多学科、综合性的航空遥感试验——腾冲航空遥感试验
68. 1979年,国务院认定基诺族为中国第55个少数民族
69. 1979年,严钦尚发现了我国东部地区成油环境的规律
70. 1979年,陈吉余等提出长江河⼝两千年来的发育模式与规律和河⼝拦门沙的成因
71. 1979年,杨吾扬与董黎明提出风向与⼯业区布局图式及中国风向地理区划
72. 20世纪70—80年代,许世远发现了长江三⾓洲沉积体的发育规律
73.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病组发现低硒带,从⽽揭⽰了克⼭病的地理分布规律
74. 20世纪70年代,地理学者⾸次澄清了黄河⽔被砷污染的看法
75. 1980年,⼈⽂地理学价值被重新发现和肯定
76. 1980年,发现了珠三⾓基塘系统⽣态农业规律
77. 1980—1987年,第⼀次全国海岸带调查发现我国丰富的滩涂和海岸带资源
78. 1983年,董光荣通过古风成砂的研究,重建了我国⽑乌素沙漠的演变过程
79. 1983年,《中国历史图集》确定了“历史上的中国”的疆域变迁
80. 1984年,胡兆量和蔡渝平等⾸次提出中国要“发展⼤城市”的主张
81. 1985年,陈昌笃、张⽴运⾸次提出中国存在极旱荒漠
82. 1986年,吴忱和王⼦惠发现了华北平原黄河古河道砂带
83. 20世纪80年代,陆⼤道等提出“点—轴”系统理论及中国区域开发的“T”字型空间结构
84. 20世纪80年代,吴传钧提出地理学的中⼼研究课题是⼈地关系地域系统
85. 20世纪80年代,李吉均、潘保⽥通过阶地的研究证明最古⽼的黄河发育历史约为170 万年
86. 20世纪80年代,周⼀星⾸次提出“都市连绵区”的概念来解决区域间的协调问题
87. 20 世纪80 年代起,李吉均、陈发虎等通过系统调查陇中盆地黄⼟地层和沉积,发现世界上最厚的风成黄⼟沉积仅形成于距今160 万年以来
88. 1991-2001年,中国⼟壤系统分类逐步成熟完善
89. 1991年,中国学者发现黄河中全新世古三⾓洲
90. 1994年,杨逸畴等确认雅鲁藏布⼤峡⾕为世界第⼀⼤峡⾕
91. 1996年,刘锡清对中国海域海底地势作了最新揭⽰
92. 1997年,朱诚等发现了重庆忠县被称为“⼀部五千年来的中国通史”的中坝遗址地层
93. 1998年,崔之久与杨建夫等⾸次找到了台湾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的证据
94. 1998年,科学探险考察队在雅鲁藏布⼤峡⾕新发现4处瀑布群
95. 20世纪90年代,王颖和朱⼤奎等发现了黄海陆架上的古长江三⾓洲残余
96. 20世纪90年代,以施雅风为⾸的中国科学家发现中国冰川的出现年代远晚于⾼亚洲以外的地区
97. 20 世纪90 年代,发现红黏⼟风成成因的沉积学证据
98. 20世纪90年代,以姚檀栋为代表的科学家通过对青藏⾼原冰芯的研究揭⽰了历史⽓候的变迁
99. 20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和中国最早的稻⽥
1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吉均、陈发虎等学者提出我国内陆⼲旱区湿度变化的“西风模式”,促进了对内陆⼲旱区及蒙古、中亚⼲旱区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的认识
101. 20世纪90年代,陈静⽣等发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河⽔质演化的趋势与主因
102.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陈发虎等提出中国西北季风边缘区的晚第四纪⾼分辨率⽓候记录的新认识,发现了晚第四纪和全新世的重⼤⽓候环境事件
103. 20世纪末,中国科学家发现距今约4000年前的⽓候事件是华夏⽂明起源的重要驱动⼒之⼀
104. 2005年,孙鸿烈、郑度、陆⼤道、樊杰等提出“主体功能区”概念
105. 2007年,青藏铁路开通。这得益于研究冻⼟的科学家对⾼温冻⼟灾害过程的认识与治理
106. 2008年,李炳元等发现世界海拔最⾼的库⽊库⾥⼤沙漠
107. 2008年,袁道先领衔的课题组确定长江三峡形成时间
108. 2008年,王成善提出青藏⾼原隆升的新观点,认为其中部(羌塘和冈底斯)于4000万年率先隆起⾄现在⾼度,然后⾼原向北和南⽣长隆升
109.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通过⽯笋研究准确测定了亚洲季风环流的历史变化
110. 长城重要地理意义的发现与阐明
111. 中国综合⾃然区划和《中国⾃然地理》⾸次详尽地揭⽰了中国地理地带性规律
112. 地理学家、⽓象学家共同揭⽰了中国沙尘暴的成因及时空分布规律
113. 侯仁之系统揭⽰北京城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114. 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源头的发现和测量
115. 李渤⽣发现台湾⼭地亚⾼⼭和⾼⼭植被与喜马拉雅⼭地植被的亲缘关系
116. 周廷儒揭⽰了青藏⾼原崛起对中国三⼤⾃然地理区形成的影响过程
117. 南海诸岛古遗迹的发现
118.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等机构破解鄱阳湖魔⿁三⾓——中国百慕⼤之谜
119. 世界最⾼林线的发现
120. 台湾海峡陆桥的发现
121. 台湾学者确⽴“利吉层”为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陆板块界线
122. 银杏、⽔杉、朱鹮等孑遗动植物的发现
123. 对南海诸岛的综合科学考察与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