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城网
秋分一过,天气渐渐转凉,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为了应付更为残酷的严冬,要适当“秋冻”,衣服渐渐加厚,让人体慢慢适应,以便增强身体抵抗力。但是,“秋冻”不能随便冻,科学“秋冻”才对身体有好处。如何科学“秋冻”不生病?“春捂秋冻”真的适合你吗?来吧!科学“秋冻”了解一下!
▶▶春捂秋冻的意义是什么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我们更为残酷的严冬。如果此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从中医角度讲,人体和大自然是有机的整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体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变化(如春秋交替)规律相一致和同步时,人体会保持一种健康状态,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平衡遭到破坏,任其发展必将形成各种病症。因此,只要气温不低于20度(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人们都应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如果气温降到15℃以下达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服了。
▶▶秋冻不意味着要挨冻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可能会生病。
“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寒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另外,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秋冻”的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
▶▶这几类人不宜“秋冻”
1.有呼吸系统疾病的
患有哮喘、支气管炎的人,呼吸道防御能力比较差,受到寒冷刺激后,易加重咳嗽和喘息等症状。
2.有心脑血管疾病的
寒冷容易导致血管紧张,严重时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3.有胃病的
胃肠道易受寒冷刺激,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胃溃疡病人受冷空气侵袭后,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4.有“老寒腿”的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老寒腿”即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寒时,病人会疼痛加重,所以需要注意腿部保暖。
5.体寒女性
虚寒体质的女性容易手脚冰凉,这类人秋季一定要注意自己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甚至疾病的侵扰。
6.有糖尿病的
寒冷时,肌体内很多激素水平会升高,进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甚至诱发急性并发症。
▶▶如何科学“秋冻”
●温度太低别冻了
只要日照温度在15℃至20℃时,人们可以适当让身体承受一下冷的感觉,这样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
●“秋冻”,不意味着要挨冻
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但也不能冻得打寒颤,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南北方“秋冻”要区别对待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有些部位不能“冻”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腹部、脚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
▶▶养生秘籍
●穿衣:常备一件薄外套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初秋季节,天气略微转凉,但是暑气仍未褪去,所以温度可能呈现早晚略凉,而中午仍然较为炎热的表现。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凭一时的感觉而随意增减衣物,最好身边常备一件薄外套,以防温度骤然变化,导致受寒感冒,或者中暑昏厥。但是也不要一下子增加太多的衣物,否则会削弱身体对外界气候的适应能力,更容易受凉感冒。但是在深秋季节,秋风大,气温低的时候,就应该及时的增加衣物,尤其是体弱的老人和儿童,更应该要注意。
●饮食:凉润为主少辛辣
秋季宜收不宜散,所以饮食上应该注意减少辛辣味道的食物,而适当增加一些酸味的食物。同时由于秋季燥邪当令,气候干燥容易损伤人体津液,导致干咳、少痰、便秘等情况,所以饮食上可以略微增加一些凉润的食物,但不宜进食过多寒凉的食物,以免损伤人体阳气。秋季可以适当增加食用芝麻、蜂蜜、枇杷、梨、百合、山药等食物。
●居家:保持空气新鲜洁净
秋高气爽,适合给居所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同时起居也要注意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而早起使肺气得到舒展,防止收敛太过。在白天天气仍然炎热的时候可以继续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来达到合适的温度,而夜间气温凉爽时,可以适当开窗通风,既节省资源又保证舒适。
●运动:散步慢跑最安全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秋季温度合适,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具体的运动方式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但是在初秋时节,中午温度较高,还是建议在早起或晚上温度较为凉爽的时间进行运动比较合适。同时运动后注意及时擦汗,以免受风,引发疾病。通常来说散步、慢跑都是比较安全的运动方式,而有运动基础的人可以选择在天气好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跑步、登山、远足等。
●精神:欣赏美景愉悦心灵
秋季在五脏应于肺,而肺在情志方面和悲忧相对应,所以如果过度悲忧会损伤人体肺气,而肺气虚弱,也会使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出现悲伤忧虑的情绪。所以在秋季时,需要注意培养乐观愉悦的心情,保持情绪安宁稳定,来避免自然界的肃*之气影响到自身。所以民间有重阳节登高望远的习俗,也是利用登高远眺,欣赏美景来达到心旷神怡、消散不良情绪的目的。
●预防:重视保健防秋燥
秋季容易出现胃肠炎、咳嗽等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保健,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内容。秋季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来缓解秋燥。贝母蒸梨、菊花茶、桔梗甘草茶可以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干等症状,而山药核桃粥可以预防秋燥引起的便秘。
“春捂秋冻”应因人而异,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适应,但如果老年和儿童,或者体质较弱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者,体质本来就弱, 最好还是根据气温和身体感觉及时增加衣物。对体格健康的人群,过度“秋冻”也不可取,虽然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深秋寒冷时,气温最高20度以下时就要增加衣物,保暖防寒以防受寒生病。及时收看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是最好的做法。
(据新华网、人民网、北京青年报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