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多年都没有用QQ聊天了。
记得小时候,自己特别痴迷于玩QQ,在空间写一些矫情的文字,和好友一聊天就是大半夜。
如果是喜欢的和格外关注的人,我就会一遍遍进他的QQ空间翻动态,然后满心欢喜地希望那个头像亮起,跳动的头像伴随着滴滴滴的声音。
可我现在,开始害怕用QQ聊天了。
相比起QQ,微信好像更适合成年人的网络社交。
尤其是开始做公众号之后,大部分的业务和读者都在微信上,我索性和父母朋友也都是用微信沟通了,只有及其个别的情况才会回到QQ。
我一直觉得微信是个缺少很多人情味的地方,一般都适合用来谈工作,朋友圈里也是遍布各种做微商的好友。
可是这恰恰适合成年人的社交模式:
快速的、直奔主题的。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和我的微信好友基本保持着过年过节群发节日祝福,需要好友助力和拼多多砍一刀才能彼此记起的关系。
我很讨厌这样的社交,也讨厌对成年人社交一再失望的自己。
其实害怕用QQ,只是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那些可以不带目的、不谈事务,单纯闲聊一整个的晚上的时光,已经很少很少了,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在各自的圈子里忙碌。
没错,我只是害怕失望罢了。
前几天,一个新熟悉不久的同学和我聊天,QQ聊了几次之后,我就提出以后还是用微信说话更方便,他孜孜不倦还是发着QQ。
突然我就想到,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喜欢用QQ聊天了呢?
可能是因为,QQ总是很残忍地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告诉我:和有些人的关系,已经回不去了。
新加上的好友,总是免不了寒暄几句,如果聊得投机,就会有三叶草和小火花的标识。当时觉得这个设定特别新奇有趣。
如果当日你们没有互发消息,QQ还会有些小心机地提示你,确实让我在某段时间因为“维持火苗”的由头,和聊天之人维持一段时间的较为亲密的关系。
可是时间长了,我就开始感觉到痛苦。
就像连续聊天三天拥有一个小火苗很容易,一直维持下去却很难。
就像,初次相识,热情的沟通总是容易,却也逃不过这段关系的冷却甚至是,决裂。
每段关系的结束和每个人的离开,都是有预兆的。
QQ所能给你的预兆,就是聊天消息条数骤然变少,回复的字越来越简单。然后看着图标降级,直到消失不见。
我很讨厌这样的过程发生,却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成年人网络社交的常态。
后来果然一语成谶,这个曾经和我聊了很久的朋友,甚至来不及在QQ有火苗,就蓦然地断了联系,消失在茫茫人海,找不到一点曾经熟悉过的痕迹。
我同学和他女朋友在一起三四年,两个人一起用情头、一起发说说、每天聊天彼此陪伴,不知道羡煞多少旁人。
那段爱情最后以分手收尾,当然了,恋爱和分手的故事并不在我们今天讲述的范围之内。
只是,分开后的那段时间,确实很痛苦:
四十多等级的火苗一级一级地往下掉,每天都会有提醒,情侣空间解除,曾经的恩爱被封存,一点一点残忍地提醒着你——这个人,真的不会再回来了。
这些,可能就是QQ充满温情而又充满残忍的地方。
可是就算这样,我们仍旧还是希望有一天,换上情头,设置为“特别关心”,拥有一个特别分组,建立一个情侣、闺蜜、基友这样的亲密关系。
成年人的无力感大概就是,渴望着也害怕着,说到底,我们只是害怕再次真正的在乎一个人,害怕拥有之后又失去。
相比之下,微信真的直接了很多,显然它与“温情”“怀旧”这些词语毫不沾边,却更快捷地满足了我们精准沟通的需求。
我们好像也,越来越没有耐心和温柔,不喜欢对方问你“在吗”“在干吗”,有段时间,我的微信昵称甚至备注了:(忙不闲聊)。
因为不喜欢社交,不喜欢对社交关系一再地失望,慢慢退出了QQ圈子,慢慢地没有了可以在QQ上维持一段亲密关系的人。
这就像个恶性循环。
奇妙的是,我们永远学不会劝说自己,也学不会和那个害怕的自己和解。
其实,不是QQ机制的问题,也不是微信多么方便,只是,我们自己已经对社交关系失去信心了。
但我们也必须明白的是,大家每个人都很忙。
有很多自己的事情要去干,也慢慢有了自己的圈子,慢慢接触了新的人,慢慢淡出了之前的圈子。
这是常态。
你不是失去了什么,只是,你们学会了拥有自己的生活,更好地过好自己的人生,以及,坦然接受生命里的走散和遇见。
想想好像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今晚就打开QQ吧,有空的时候和老朋友聊一聊,忙碌的时候就任由自己的小头像灰下去,都没关系的。
希望你不再害怕和谁谁谁开始一段新的故事。
也希望你在某时某刻,想起某个人的时候,点开他的聊天窗口,大大方方问一句:
嗨,你还好吗?
你已经够辛苦了,就请允许身边有更多温情存在吧。
适当怀旧,也要一路向前啊,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