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小改动,在当时迅速引发用户关于个人隐私的争论,也直接将这一改版推上微博热搜,仅仅一天,#微信上线在看个人主页#这个话题就已经有4亿的阅读量。
群情激愤,微信也只能作罢,不久后,这一功能也遭下线。
这次下线看似一场声势浩大的“被逼宫”,其实只是微信更新进程中的小波澜,“看一看”的改版仍需继续推进。
9月底,不少用户发现“看一看-朋友在看”栏目新增了“热点话题”。
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它既与原来的社交推荐逻辑大相径庭,又在能力上与“看一看-精选”栏目的“热点话题”重叠,因此给人一种产品定位不清晰的感觉。
“朋友在看”加入机器推荐,就像是放弃了自身社交关系链的优势,转向自己不大擅长、也不太讨用户喜欢的方向,结局可想而知。
不温不火的“看一看-精选”就是前车之鉴。
二、微信的内容压力A面社交推荐,B面机器推荐,“看一看-朋友在看”这一矛盾集合体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张小龙的妥协,也侧面反映了微信如今面临的内容压力之大。
众所周知,微信订阅号被折叠后,整体打开率日益下滑。
“优质内容没有分发渠道”、“微信公众号成为极少数大号的流量地”,这些残酷的事实,使得很多公众号主逐渐往头条号、百家号、大鱼号、企鹅号等其他中心化的内容分发平台迁徙。
为解决优质内容创作者面临的上述难题,微信亟需一个类似上述平台的中心化分发工具的诞生。为此,微信在自身基础上进行了多次尝试。
第一次尝试就是“看一看-精选”,它综合用户标签、阅读习惯、关注公众号等多个维度,给微信用户推荐感兴趣的内容。
甚至在后来一次内测更新中,“看一看-精选”栏目还新增了竖屏短视频的横滑板推荐位,用户点击推荐视频后,就会进入视频播放集合页,通过上下滑动即可观看更多视频。
整个展示和推荐逻辑你觉得像谁,反正我不敢说(不过这一内测能力如今已经下线了)。
第二次尝试则是在公众号信息流内测的“发现公众号”,它“隐藏”在订阅号消息列表的瀑布流里,以类似卡片的形式来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