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架拍引拍的关键部位是小臂,次关键部位是大臂,最次是手腕,大、小臂之间的角度及其肘的空间位置,是对击球方式和击球质量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反手引拍大小臂角度一般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在90度左右,偏大的可能性多一些,但偏小的可能性很少。
不是不想变化,是生理因素决定你很难变化,要调节拍面与击球点的位置,一般多借助到转体角度和大臂与肩关节之间的灵活转动,正手却不同,大、小臂及其肘的位置可以有更多充分自主的选择,根据这种选择,我们发现架拍和引拍有两种最常用最典型的方式,姑且称其为沉臂式和顶肘式。
沉臂式,侧身架拍时,大臂直接高抬(所以称其为抬臂式也许更合适),肘的位置相对偏前些,甚至与将来锁肘发力时的位置相差不大,大臂平面与胸平面一般小于180度。大臂与身躯角度,大小臂之间的角度都比较大一些,肘更多起到的是连接作用和部分力量的传递传导。
引拍时,只需下沉小臂辅以转体击球,肘的位移很小,结束引拍时,肘的方向大致是朝右前方,拍面则多在身体的后侧甚至有时还会偏左一点,并离后背距离较远,配手与持拍手大致相似,自然放松,高高上举,掌心偏向侧上者多。
顶肘式则不同,架拍时,大臂充分后伸,胸平面拉开,大臂平面与胸平面的夹角一般大于180度,因此,肘的位置一般很后,也比较低,尤其是肘与身躯的的角度,大小臂之间的角度都比较小,这种情况下,肘在引拍中的位移非常大,整个过程中,它不仅仅是连接大小臂,还要承担力量的生发传递和挥速的提升等重要作用。
引拍结束时,肘的方向基本是朝前上方的,偏右侧的角度要小于沉臂式,而拍面则在身后或右肩外侧,其与身体距离也比较远,同理,顶肘式架拍引拍时,配手须向体侧伸展,与持拍手对应,便于彼此充分拉开胸平面,积蓄尽可能多的能量,其时,掌心多偏向右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