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牡丹区李庄中学 岳彩运)湛蓝天空,微风轻拂,春暖花开,山河平静。盛世之下,新冠疫情狼狈远去。守在充满阳光的屋檐下,欣欣然发现天空中的一只风筝,白色里泛着红,摇摇摆摆,频频点头,时而仰望苍穹,时而深情回望土地,好像感恩于大地的支撑……看着看着,就有一些感动涌上来,眼里贮满了泪水,这时候便想起一个人——吴来景。
吴来景,是我的学生,记忆的长河里,他永远是一个高高瘦瘦、皮肤黝黑、外表和善、性格内向却又不失风趣幽默的男孩子。他的老家,住在黄河滩的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初中三年,一直在我们李庄中学度过,我是他的班主任,他也始终是我们班的班长。由于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吴来景的家境很贫穷。他穿的衣服永远是那么破旧,却又永远那么整洁。他学习很努力,成绩始终在班里稳居第一名。特别是班级工作,他总是做得有条不紊。卫生方面:从周一到周六,不管哪个组打扫卫生,他都亲自监督并积极参与;学习方面:他通过悬挂小红旗,评选学习标兵等活动,形成了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班级活动也被他搞得有声有色,有一次学校举行拔河比赛,我去开会不在家,在他的率领下,我们班竟也得了第一名。每当校长在周一例会上总结班级工作表扬我的时候,我总暗自庆幸我有这么一位能干事的班长。
的确,少年的吴来景留给我这样的印象:勤奋、聪明、懂事、负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一个词萦绕在我的心头,那便是——感恩。他就像那只风筝,飞出去了,心中牵挂的仍然是父母、老师、母校和黄河滩的那片土地。
2017年春节,吴来景所在的那个班初中同学聚会,我和几位同事被他们请来。匆匆的岁月,我们的年龄当然都大了,而来景他们也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有些同学鬓角好像都有了白发。但被他们簇拥在中间,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师生同堂,我们一边慨叹于岁月的沧桑,一边回味着那段快乐的时光。当年的孩子,现在成了干部、医生、法官、老板……但没想到,做为普通老师的吴来景还是大家心中的偶像,还是大家的老班长,同学们纷纷推选他代表学生讲话,还是那么腼腆,还是那么和善,脸上还是挂着那样淡淡的笑容。他说:“我代表在坐的同学敬咱们老师三杯酒,感恩我们的家乡,感恩我们的母校,感恩我们的老师,因为,没有她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一番实诚的话语,说得我们泪眼婆娑,就连他们平时治学严谨,循规蹈矩、情商极低的数学老师也被感动的掉下了眼泪。
那是欣慰和幸福的眼泪呀,上了大学然后参加工作的吴来景,始终和我们保持着联系,没手机时的一封信、一张贺卡;有手机后的一句问候、一个短信都使我们倍感幸福,我们的关系就像风筝之于大地,有一根线连着,这根线就叫——师生情。
再一次想起2018年冬季里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办公室精心备课,外面传来了一阵轻轻地敲门声,我说:“请进。”这时候进来一个人,清瘦的身影,满身的风尘,满脸的微笑,是吴来景,他拿着一大袋子水果进门就说:“老师,我向校长请了半天假,来看看母校,来看看老师。”我请他坐下,喝茶,谈话。谈到少年时三年的初中生活,他愉快的像个孩子;谈到现在他所任教的班级和学生,他又变回到一个踏实敏捷的师者。十一点半,我留他吃饭,他说:“老师,我下午还有课。”就匆匆赶回去了,我没有强留,因为同为人师,我知道我们肩上都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样的日子悠然悄然的过,有很多时候,我恍惚觉得吴来景已经不是我的学生,而是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说:亦师亦友。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使我的这种感觉不再恍惚。
那天是2020年4月20日,新冠病毒渐行渐远,草长莺飞槐花开,我们在感恩强大祖国的同时,正在紧张地迎接初三开学这个好日子的到来。这时候忽然接到吴来景的电话,先是询问我一些开学准备的情况,又问我校初三有多少学生,我一边忙着手头的工作,一边机械的回答着。吴来景说着说着,就突然转到正题上来,他说:“老师,非常时期,作为母校的一名学生,我想为母校做点什么,我想用一个月的工资为咱们的老师、学生买点口罩,你觉得拿得出手吗?”我就突然震惊了,眼泪就突然流出来。我知道他家的情况,两个孩子,一个十二岁,一个两岁,他和妻子的工资又低,父母年迈,都已70多岁,吴来景孝顺,早已把父母接到身边,一家六口,挤在一个两居室的房子里。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惦念着母校,惦念着黄河滩这帮贫困的孩子。我一边用手擦着眼泪,一边哽咽着说:“拿得出手,怎能拿不出手呀,这代表着你的一颗心哪!”第二天,他就驱车30公里,直接把口罩送到了我们学校。没有隆重的捐赠仪式,默默无闻的送,悄无声息的走,但作为曾经的老师和现在的朋友,好些天我都被这份感动和自豪萦绕着。
我愈来愈清楚的知道,吴来景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的心始终在守候着黄河滩那方古老的热土。望着蓝天下盘旋的那只风筝,我不禁想起艾青先生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忽然感觉,他就是那只风筝——挂牵着母校、挂牵着家乡土地的风筝。
又想起那天捐完口罩后,吴来景来到母校的操场,深情凝望,眼睛里满是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