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主要讲了几个节日,北京的春节主要讲了哪几天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5-24 09:08:14

课文内容

(1)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3)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贡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4)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用榛仁。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5)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6)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7)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8)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9)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10)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11)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12)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13)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4)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北京的春节主要讲了几个节日,北京的春节主要讲了哪几天(1)

作者介绍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等,短篇小说《赶集》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老舍1899年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24年任伦敦大学讲师,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名言佳句有: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结构梳理

一、概括自然段大意

(1)写老北京的春节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描写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习俗。

(2)写老北京春节泡腊八蒜的习俗,夸赞了腊八蒜的色味双美。

(3)写腊月铺户加紧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胡同里的吆喝声比平时更多更复杂。

(4)作者运用朴实、通俗的语言,饶有兴趣地写了孩子们准备过年时要做的三件事。

(5)写在春节前夕,大人们都在忙碌些什么。

(6)写过小年时的情景,主要介绍了这一天放鞭炮、祭灶王等风俗习惯。

(7)谢过了小年人们大扫除、忙着购置年货。

(8)作者浓墨重彩,详细描绘了北京除夕的热闹场景,让人们感受到北京春节浓郁的民俗文化。

(9)写初一的情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处于安静之中。

(10)写初一这一天人们进行的活动。

(11)写铺户大多在正月初六开张,但工作并不忙,比较清闲。

(12)写元宵节的到来之时,到处悬灯结彩的热闹场景。

(13)作者通过对各形各色的灯的描写,突出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说明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14)写美好快乐的春节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人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

二、分段并概括段意

(1)第一部分(1—6)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和习俗。

(2)第二部分(7­—11)写过年时热闹的情景。

(3)第三部分(12—13)作者通过对各形各色的灯的描写,突出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说明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4)第三部分(14)写热闹欢乐的新年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人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

北京的春节主要讲了几个节日,北京的春节主要讲了哪几天(2)

句子分析

1.按照北京的老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总起句,交代北京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开始。

2.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引用俗语,形象地说明了腊月初七、初八这两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说明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这是一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腊八粥材料丰富,也突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4.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过渡句,承上启下,表明接下来将写大人们准备过年时要做的事情。

5.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交代了“腊月二十三”这一时间线索,"彩排" 说明这一天像春节一样热闹,年味十足,也预示着春节回更加热闹、隆重。

6.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破折号第一句总写,后面的句子具体写出二十三后人们都要做些什么及这么做的原因。破折号在这里起解释说明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文字具体解释了过了二十三把过年用品准备充足的原因。

7.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灯火通宵”“日夜不绝”等词语,详尽描述了除夕的热闹;“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诠释了人们对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祖”的重视。

8.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除夕的脑和初一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9. 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纯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10.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11.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排比,说明每个有名的老铺都挂出各自形式统一的灯,既显示出这些老铺很气派,又表现了元宵节的场面很壮观。

12.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中心主题

文章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上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 结束,这一段时间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字里行间反映出老北京人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

写作练笔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这样的句子还有:

我不是迷了路,而是山林美景让我流连忘返。

2.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写你眼中的元宵节。

示例:元宵节的晚上,彩灯无数,有的像燃放的彩球,有的像展翅的蝴蝶,有的像翩翩少女……

内容梳理

1.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1)作者从人们活动的角度: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来写新年的热闹。

(2)从“味、色、声”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透过“万不得已”“ 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

积累拓展

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课后习题

第一题:从“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正月十五”等词中,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二题:“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正月十五”等天的情景描写得较为详细,“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两天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写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第三题:课文第3自然段和第14自然描写了孩子们过春节要做的几件事,可以自己读一读,互相交流下。

第四题: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第五题:老舍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斯妤重点描述一家人在这一天的忙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练习提高

1.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故事或者诗歌。

2.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写一篇小短文。

写作参考

抓住重点内容来写

一篇好的文章有主次之分,主要内容就是文章的重点。重点内容的描写有利于更加生动、深刻地表现中心意思,运用得当可以深化主题。

扩展阅读

过年的味道

周友斌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灶糖甜滋滋的味道。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民间的说法是,灶王爷这一天要向玉帝“汇报工作”,这天晚上,要给灶王爷献灶糖,为的就是让灶王爷甜甜嘴,好“上天言好事”。当然,名义上是甜灶王爷,实际上都甜了孩子们的嘴。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煎炒烹炸的浓香味。我们这里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除夕一早,又要张罗包饺子,蒸年糕、炸油食、煮白肉的香味和着剁肉馅的声音不断从各家各户传出来……

大年初一凌晨醒来,赶早祭祀人家的鞭炮声已经零星地响起。睁开眼,感觉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的屋子,新的年画,新的窗花……还有抬头就能看到的“抬头见喜”“身卧福地”的春联。因为新春的到来,一切日常所见的平常东西都好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都在眼中变得美好。晚上睡觉时脱下来的旧衣服,早被母亲收拾到一个找不到的地方去了,枕边整齐地放着每个人的新衣服,可以闻到新棉布淡淡的香味,这一切都是母亲等我们睡着之后一一放好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