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特斯拉把7000多节5号电池连起来给汽车供电,这种异想天开,也只有外行人能做出来。当然,这里说的5号电池不是我们平时放在遥控器里的碱性电池,而是18650锂电池,尺寸也比5号电池略大。
任何一个造车人,都不可能想到这个造玩具车的做法,就算想到了,也会被自己第一个否定。然而,马斯克不仅想到了,还付诸了行动,造出来了一辆纯电动汽车,看起来就像一个大玩具。实际上,特斯拉的定位就是一辆大玩具,和燃油车一样,对很多美国人来说车就是个大玩具,而特斯拉的玩具属性更纯粹,所以美国人接受了这个价值不菲的电动玩具。
相比之下,王传福可是地道的以电池起家,但王传福不可能想到用一节节锂电池串起来作为汽车的动力储能,就算有这一想法,他也会担心被业内人耻笑,第一个劝退这种看起来疯狂和幼稚的想法。退一步说,就算是比亚迪版特斯拉率先在中国上路,也不会有人买单。当中国的消费者了解到这辆车的内部放了一大堆小电池,会皱皱眉头,心里想当我是小朋友呢,搞了个玩具,还卖得这么贵。在中国,多数人的汽车不仅仅是玩具,还要用来通勤,纯电动汽车的起点要兼顾实用。
美国的文化认同和经济水平为特斯拉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而同时期的中国,无论文化认同还是经济水平,都不可能出现特斯拉这样的大玩具。
特斯拉就这么出现了,是对美国百余岁汽车行业的外部革命,借助一个外行开始,他就是马斯克,一个来自于信息技术领域的实力人物。
特斯拉是马斯克所看重的第一性原理的集中展现,当然,第一性原理还体现在可重复利用的猎鹰火箭上,毕竟一个外行人,在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时,一部分构思必须从头开始。
起点都在2003年,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水平下,两个不同年龄的人,一个从行业外,一个从行业内,陆续开始设计制造电动汽车。
比王传福小了5岁的马斯克显得更有活力更为激进,在去年以前,特斯拉还在绝对碾压比亚迪。就在两年前,当记者提到比亚迪,马斯克还是一脸的不屑,而今年比亚迪的销量骤增,马斯克开始感到了威胁。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造车思路,不同的知识背景决定了不同的技术路线的选择,从传统汽车延伸到电动汽车的王传福,和从信息领域进入汽车领域的马斯克,采用了不同的造车策略。
特斯拉,性能,性能,性能。
可以理解,如果没有相比燃油车更快的加速,更为激烈的驾驶体验,有谁还会为一辆续航里程达不到燃油车标准的纯电动汽车买单。对性能的绝对追求,是特斯拉赖以生存的基础。
比亚迪,性价比,性价比,性价比。
比亚迪以燃油车起步,曾经的国民轿车F3不仅卖到大江南北,还在一些地区作为出租车,历经考验,为比亚迪积累了丰富的造车经验。从一开始,性价比就作为比亚迪电动汽车的设计原则,当然在行业开头的几年,行业积累不够,技术不成熟,加上补贴和骗补成风,比亚迪的纯电动汽车卖得并不便宜。
特斯拉,炫酷,炫酷,炫酷。
在美国,特斯拉有条件将性能放在首位,为了追求更高的性能,特斯拉选择了高效但不是很安全的三元锂电池作为储能材料。为了更加地炫酷,特斯拉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利用马斯克的信息技术背景,为特斯拉增设了另一个目标,那就是更为吸引人的自动驾驶。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非常激进,以至于事故频出。
比亚迪,安全,安全,安全。
比亚迪依然按照汽车行业的惯性思维,将安全放在首位,选择了更为安全的磷酸铁锂电池,虽然这一方案储能密度小了一些,但安全性高了不少。
外行进入,总有一两招绝技,才能打开局面,而接下来,想站住脚跟,还得靠持续出招,要么彻底改变传统汽车赛道,将汽车行业领向信息技术行业,要么自己进入汽车赛道,占领前沿。
无论如何,汽车行业正在转型,在转型的混乱阶段,新势力造车在特斯拉的榜样下,乱拳打死老师傅,使得一些传统车企甘为人后。然而,L4级自动事故频出,止步不前,信息技术优势将耗尽,在此局面下,传统车企有可能后来居上,依靠积累了多年的造车底蕴,后发制人。
比亚迪和特斯拉的追逐,对消费者是好事,田忌赛马的故事,也可能在两者之间重演,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