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内外三合
内三合为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为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合者合而为一也,内三合其目的在使心志专一,精神集中,与一、三两要互为关连。外三合其目的在使上下一致,劲力集中,与二、四、五、六、七各要互为关连,两者相合,不仅可发挥周身一家,一动全动之作用,更可增大地心引力,加强中定之功效。
十、手随身动
身为全身之主干,脏腑藏于内,为运动之主要部分,亦为避免受损伤之重要部分,故技击之防守,重在保护主干,手系于肩,两手负保护之重责,身动手随,乃自然之现象,太极拳以健身为主,卫身为次,身动则无处不动,而健康保焉,在技击上,凡属攻击,无不以对方身躯为主,故身躯之闪避转化,实为主要之锻炼,因之身动则手随而保护之还击之,太极半以借力打力巧活为主,身动则轴心转,使对方力向落空而顺击之,故曰:要「不丢顶」必须手随身动也。
十一、步随身换
步指脚步而言,上承身躯,下踏实地,为支持全身运动之根,不可乱动、乱换,须以身为主,而身之前进后退,左转右旋,上升下沉,太端赖脚步为之随,在盘架而言,步稳要身正,步举要轻灵,随身而换,则动为全动,自然完整一气,在应用而言,步以护身为主,俗语云:「手是两扇门,全靠步取胜」,例如人攻我左,身欲左闪而足避,故必随身换步,以卸来势,而后顺势还击以取胜,身欲进退,步不随从,则身必前俯过膝而易失重心,为人所乘,故必须进步,而后可免此病,获致取胜,所谓「胜在占半步」,步有多种,何种为宜,则视身势之动向而换。在空间上长、宽、曲度须以安舒稳实而又灵活为主,在时间上盘架时,动度求慢,藉练耐力,应用时动度求快,期占先机,此又须注意者也。
十二、虚实分明
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分清楚,而后转动轻灵,毫不用力,如不能分,则患双重之病,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牵动,出手能分虚实,则收发均可收效,人既不易制我,而我反易使人落空,人左重(即发)我即左虚(即松化)而我右即发出,人右重(即发)我即右虚(即松化)而我奕即发出,通常左脚实则左手虚,右手实,右腿虚,反之奕然,要皆顺乎力学,以求变化耳。
十三、均匀贯串
太极拳运动,式式势顺,不拗不背,不快不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绵绵不断,外式如此,意与内劲奕然,前八项要点做到,则此点已有完整基础,运动一开始心理上意念上就要决定姿势运动的快慢速度,故预备动作及起势非常重要,起快则快,起慢则慢,要求速度均匀,无论出手出足,或收手收足,都要相随实串,尤其在每一式演完,下式开始之衔接时和处,一不要显有停滞现象,二要有折迭转换(即手有折迭,脚有转换,身有起落旋转)无处不有曲线、有节奏、有韵律,所谓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由意的引导,使呼吸自然配合,神态安逸,精神内固,动作如行云流水,不仅在自身感受周身舒适,即使观者,亦觉有运动美感,斯为均匀贯串之极致,拳经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如是方能上下相随,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中求静,动静合一,动静变换不显痕迹,毋使有缺陷、凹凸、断续处,自然均匀贯串矣,其要在全身关节先后贯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