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古。
近些年来,不时有一些税收排行榜,并引发不同舆论观点的碰撞。
比如,这两天网上又流传一份这样的内容:
2022年中国纳税企业排名top10:
第十名:万科集团,250亿
第九名:茅台集团,325亿
第八名:恒大集团,400亿
第七名:阿里巴巴,516亿
第六名:中国银行,590亿
第五名:中国石化,693亿
第四名:建设银行,886亿
第三名:华为技术,903亿
第二名:工商银行,1096亿
第一名:中国烟草,1.35万亿
这个榜,我认为,应该是不准确的,应该是一些网友根据不实资料编出来的,但是,数据的多少,一点也不重要。
不少网友根据类似的这种榜单,总在夸耀,国企多厉害,缴的税多,做的贡献大,其实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即便这个榜单上全部是国企,他与国企贡献大小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为什么这么说呢?
政府税收的特点
很多人以为,政府税收是根据每一个企业的经济贡献,并从中抽取的,因此哪些企业上缴的税收多,哪个企业经济贡献就更大,这是这种排行榜引发争议的根本原因。
但其实政府不是这么处理税收问题的。
政府收税,第一考虑的是,怎么样收到税。
收取税收,对于政府治理来说,是一门技术活。因为税收,是具备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的,他区别于市场行为,企业出钱采购是要得到他要的产品,但是,上缴税收,政府是无法对价地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的。
在常规定义中: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按照法律的规定,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
因为其无偿性和强制性,所以任何税收都面临着被抵制的可能性。
美国为了防止逃税,进行了几乎全覆盖式的居民资产、收入的全面清查,并且制定了严苛的法律,连毒贩都难以逃脱税收。
在当代所谓现代国家的定义中,不仅指各种法律制度上的现代性,甚至包括了政府征税能力的强大与否,这种强大其实就是指其防止逃税的能力。
在中国古代,皇帝要获取税收并不容易,不仅面临着大量贫民用投靠士族的方式逃税,还面临着地方官员的上下其手,欧洲中世纪的国王们,甚至发明了窗户税,就是按每户人的窗户来缴税。
如何征税,对于绝大多数政府来说,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盐铁专卖,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政府的一种税收获取的技术手段,他将人们最重要的生产物资进行官营垄断,由于每一个人都必须吃盐,都必须要用到铁器,只要垄断盐铁的供应端,再向这种物资进行征税,就能够获得稳定的税收。
现代中国采取的烟草、石油、银行等领域的官办系统,其实也是一种收税的技术。
并不是这几个领域的国企对经济的贡献大,而是这几个领域的产品,任何一个企业和居民都无法不使用他。
假设换一种征税产品,比如盐,向盐制品征收1000%的税收,再将所有的盐产业收归国有,那是不是盐业就变成了经济贡献很大的产业了呢?
再比如,中国的增值税,也是一种为了防止企业逃税的一种征税技术,他采取上下游自动相互监督的方式进行征税,只要最终端要开出发票,那么他就必然要向他的上游索取发票,如此一层一层追下去,这一份开票产品的税收就不会少缴一分。
而企业所得税之所以更难征,是因为要查所有企业的账,要去核算所有企业的真实利润,这个工作所消耗的工作量、成本太高了。
而关税更好征,也是因为大的港口的运输是好监控、好管理的,不可能所有的产品都用小船运进来,因此,关税一直是很多国家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原因就在于他更容易征到。
大清财政收入曾有一半收入源于关税,你能说是进出口带来的经济贡献大吗?当然不是,而是碍于收税技术,他只能收到更多的关税罢了。
在具体行业的税收中,还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比如,烟草、石油、白酒,都存在消费税,而其他的普通产品是没有消费税的,这些产品的成本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税收,税收占销售额的比例也比较高。
因此,一个企业税收多少,与经济贡献一分钱关系都没有。
在现代政府框架中,从哪里征税,就代表着公共支出从哪里来,那这些企业是否又为财政作了巨大的贡献呢?当然也不能这么看。
税收是全民承担的
其实不管是任何一个企业交税,都是全民在交税,税收报表上显示出来的数据,是看不出来这一点,但通过经济学分析,就可以得到这种结论。
中石化出售的石油中,约有46%的成本是税,这是一个财务上的经验数据,有不少人,以为每一个买油的老百姓在直接承担了这笔税收,这么理解其实不准确。
税收最终由全民承担的经济学分析如下:
由于石油企业出售的石油增加了额外的税收成本,因此,他为了达成盈利,就必然要将价格调高,否则他就会亏损,而价格调高后,就会让供需出现变化,价格增加会带来需求量会减少。
中国所有消费者的总财富是,他们手里的货币资产购买的产品的总的数量,当油价上升时,他们手里的货币可以买到的油就变少了,消费者的财富就减少了。
油价上升,还会带来石油各领域企业的工人数量的减少,因为需求量减少了,于是他们生产和销售的数量就会下降,他们就要减少员工或降低员工薪酬,这一部分人的收入也因此减少。
我们假设开征一个电商税,50%的税率,结果就是企业将上调价格出售产品,但是上调价格后,需求也会变少,也会有无数电商企业因为突然增加成本、需求量又减少,被迫关闭,于是他们被迫要解散企业,开除员工。
市场上新增的这一部分员工,将进入别的行业的劳动者竞争 ,从而拉低所有行业的薪酬。
也即,如果针对一个大的行业征高税,马上人们就能感受到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进而收入减少,同时物价还上升了,实际所得会迅速降低。
切记,税收是有代价的,承担代价的是全民。
一个企业的收入中,大部分是要用于资本投入再生产的,而不是被企业家消费掉,而累积资本投入生产就将带来就业,企业税收交得多,其实代表着企业的面向未来的投资能力在下降,未来带来的就业人口也在下降,这同样不利于所有人。
税收排行榜不是一个好东西,不值得骄傲。低税,才是经济繁荣的基础。
当然,我在这里并非反对必要的支出,警察、安保、国防,这些保护产权的事务,当然是需要经费的,怎么获取这些经费更合理,是另外一个问题,此文只是在说,税收并非越高越好,税收也不是代表企业的贡献值,哪个企业交税多,更不体现了哪一种企业就更有社会价值。
任何一个企业上缴的税收,最终都由全民承担。一个企业正常地经营,如果它利润越高,说明它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越高,可以说它贡献越大。
但税收是成本,不能说一个企业成本越高,他的贡献就越大。这些成本,最终将成为代价,由全民承担,不是这些企业做的贡献,是所有民众一起承担的税收。
即使是站在国家税收的立场,这些企业民营化,他们的税收就会低吗?按同一税制的话,还有可能更高,因为他们的经营效率更高,营业额会更高。
当然更不应该去攀比税收,利润可以攀比,成本高有什么可攀比的?一国税收高,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吗?这不是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你,代价在上升吗?
那么企业的价值,到底要怎么评估?
两个指标评估
评估企业的价值,依然是从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供给者的角度
简单来说,哪一类型的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多,哪一类型的企业价值就更大。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人口占比为80%。
人们总是先生产,后消费。
能先就业,你才有钱去抽烟 、去喝酒、去买油开车。
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们抽的是几毛一包、没有过滤嘴的大前门,这都算好烟了,农民只能自己卷烟叶抽,只有人们收入高了,人们才能消费更好的产品。
中国烟草、白酒、石油的营业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普罗大众在民企里工作生活,参与了世界分工,获得了收入,这些国企才能有收入。
如果中国民企一夜之间消失,那现在在民企上班的人,都得回农村刨地球,这些卖烟卖酒卖油的国企,也将失去收入。
第二个角度是消费者的角度
要看哪些企业提升了分工效率,使得产品越卖越便宜了,使得人们在相同的劳动下,可以购买的产品更多了。
民企在这方面的贡献远比国企要大得多。
光是互联网经济这十年的高速发展,就将整体物价拉低了很多,没有电商,我们现在还得去实体店买几百块一件的衣服,现在一个人从上到下,一两百块钱就能搞定,质量还不差。
无数的工业制成品,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中,都为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消费利益。
反观国企们,不少产品,虽然是低价,但却是补贴的后果,要知道这种补贴也是由民众们承担的,它并不是效率提升带来的价格下降。
长期来看,民众的财富水平,是由产品的分工协作效率提升导致的供给量大带来的,供给量大,则物价越来越便宜,你工作一个月能买到的东西才更多,这才叫更富裕了。
而很多垄断国企产品的价格长期保持在高位,对消费者利益其实是一个伤害。
因此,不要被司马南这种人带节奏,不要再根据什么税收多少来评判经济贡献值大小,仅从经济贡献值来说,民营企业才是中国经济的唯一龙头般的地位。
当然,只要民营经济越来越好,也就有更多人能抽好烟、喝好酒、多加油、多存钱,自然这些国企上交的税收也会水涨船高。这正是四十多年来开放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这才是正确的逻辑。
不如此,否则今年,我们怎么会碰到经济困难呢?难道国企有什么变动吗?没有。不保护民营经济,中国经济不可能好,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那些反智的自媒体,不要再忽悠大众来满足你们心里不可告人之目的了。
公号:古二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