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儿时过春节,胡同里的发小儿们揣着自家的糖,发给大家分着吃,一个风车,灯笼,空竹大家轮流玩。
如今,物质高度丰富,自己家的零食早就多到吃不过来了,而孩子们的玩具也早就从空竹,风车变成了手机、PAD。胡同越来越少,在一起玩的小孩也越来越少,这份属于春节的快乐分享,没了!
北京春节:是需要彩排的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老舍先生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就把北京过小年的情景描写的淋漓尽致,是的,小年正是对于大年的“彩排”。这一天对于北京人相当的重要!
“灶王爷是一家之主,可户口本上没他。”这是侯宝林大师的名段。与其说小年的祭灶是一种对于神灵的迷信,倒不如说这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寄托。谁都知道“心到神知,上供人吃。”可谁都期望,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如今,这种寄托感少了,坐在办公室里的人们,可能已经忘了那一天是小年,而更多的记得这一年的业绩和指标还剩多少。灶王爷也许只能保佑“卖香”的业绩,所以,很多人宁可皮笑肉不笑的去给客户“上香”,春节就这样有了一股铜臭味儿!
北京春节:忙碌并快乐着
在老舍先生笔下,春节的准备工作是忙碌的,但同样是个快乐的过程。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如今,除了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几个这样正经八百的准备年货的?没错,现在网购发达了,超市什么都有,甚至很多人年夜饭都不在家里吃了。可是,我们仿佛忘了,这些地方没有的是家里的年味儿,是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手艺,更是忙碌中的其乐融融。
北京春节:是属于庙会的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庙会。我们仿佛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为什么觉得现在的庙会如此无聊呢?
不得不说,任何时代庙会上的商人都是为了盈利。但现在的庙会,似乎有点过了,动辄十几元,二十几元的大串,一盘灌肠二十多。如果真要是好吃、正宗也就罢了,庙会上的食品,不吃觉得白来了一趟,吃,又实在难以下咽。就是这么尴尬,如今北京的庙会,似乎名大于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