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的诞生,较之上古歌谣要晚一些,因为在神话故事中,其所蕴含的某些情节、想象、逻辑性及上下首尾相联系的文字内容,绝不是简单的歌谣可比。
人类早期的部落生活,充满了未知、艰辛和危险,面对自然界令人恐惧的灾难,譬如风暴、雷雨、洪水等,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极为落后的原始人,根本无力防范这些天灾。
这也是为什么中外神话中,多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那是先民对大自然灾害的一种映射。
除了天灾,自然界的猛兽毒虫对于原始人来说,也是致命的存在,更有不同部落间的相残相*,这使得原始人类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力的庇佑,开始创造出一个主宰人间祸福的神灵。
有了一个全能且威严的神,就要对其加以隆重的祭祀,以期神灵独钟爱自己的部落,而降灾给敌对的部落。
那些能够率领部落打胜仗且能使部族太平的首领,自然而然的成为神的代言人,不仅如此,早期智力开化的部族首领也有意无意利用神来稳固自己的权力,号召部族紧紧团结在他的周围。
今天发掘出来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中,便记载着商朝君王死后便成为新的神灵,这种生前是君王、大祭司,死后成神的制度,成为后世封建时代中君王是上天之子的开端。
而比商朝君王更早的先民,即神农、黄帝等,在春秋以后的历史记载中,都神话其事,人神难分。
中国早期瑰丽且富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为后世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最初的范本及大量的养料,同时神话也是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源头,以及各类宗教产生的基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认为: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中国的神话大多保存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在《穆天子传》、《庄子》、《楚辞》、《吕氏春秋》、《列子》、《淮南子》等著作中也有零星记载。
东西方神话都有关于创世的传说,《圣经》的开篇就是神用七天开创天地的事。
中国神话中,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文字记载,较之女娲、伏羲等神话人物要晚数百年。
三国时期的徐整在其著作《三五历纪》中说: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南梁文学家任昉在其著作《述异记》中对盘古的故事加以增益:
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
其后,盘古之传说传为滥觞,后世中国人关于神话的著作,必祖盘古为始。
有关于另一造物主女娲的传说,其有文字记载之记载比盘古要悠远得多。
《山海经》中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大概是说女娲腹中幻化出神人,这应该是女娲造人最早的源头。
屈原写就的名篇《天问》,亦有关于女娲之文: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有学者将其释读为,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谁创造了女娲?
汉代时期,承平日久,文道昌盛,中国的神话在这一期间,经过文人的再创作,内容更加奇异浪漫。
《淮南子》中出现了女娲补天的具体描述: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乘雷车,服驾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黄云络,前白螭,后奔蛇,浮游消摇,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
东汉时期,关于女娲创造万物、制作音乐、抟土造人、创立婚姻制度的记载开始涌现。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应劭《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博雅》引用《世本》文: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娲成为一名女性造物主,应该是受早期母系氏族的影响。
最迟至三国时期,今天广为人们所知的两大创世神盘古、女娲,都有了非常具体形象的文字记载。
黄帝,被誉为华夏“人文初祖”,中国人都自认为是“炎黄子孙”,关于黄帝的神话更是汗牛充栋。
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华民族开启大一统的前奏。
《左传》记载晋文公使人卜筮: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大戴礼记》: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豹虎,以与赤帝(即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史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最终黄帝在阪泉之*胜了炎帝,炎帝部族向黄帝称臣,双方联手在涿鹿之战中击败了蚩尤,使得以黄帝为首的华夏族,奠定了在中原版图的主体地位。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师、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蚩尤。
黄帝与蚩尤争霸中原的战争,也被后世文学家加以润色,逐渐演变为著名的涿鹿之战。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逸周书》: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东晋虞喜在《志林》中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乃今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可见,神话中的黄帝、炎帝和蚩尤都神通广大,可以呼风唤雨,召唤猛兽,临兵斗阵,这样充满传奇性色彩的斗争也成为明清神魔小说之源头。
远古之时,人们无法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奇观,对于自然界中的太阳、大海等景物,萌生了奇异之感,原始人类对于太阳既有崇拜的一面,也有恐惧的一面。
当时的人类因此而生出了要征服大自然的神话,其中就有著名的夸父追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神话中与夸父追日同样富有悲壮色彩的即是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述异记》: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誓,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不论是夸父还是精卫,最终都没能实现其愿望,太阳不曾被夸父俘获,沧海亦未曾被精卫填满,二人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一段时期内,原始人类认为大自然的造化是不可战胜的。
大概到了人类的生产力稍微往前发展了一些,会使用足够精巧的工具后,便对征服大自然这件事有了一定的信心,神话中开始出现“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战胜大自然的传说。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缯,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唐代文人成玄英著《庄子.秋水》中引用《山海经》记载:羿射九日,落为沃焦。
《楚辞.离*》: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楚辞.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淮南子.本经》: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 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九婴于凶水,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大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正是因为其治水有功,才赢得了万民的追捧,成为舜帝的禅让的对象。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尚书.洪范》: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 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庄子.天下》: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
《淮南子.齐俗训》:禹之时,天下大水,禹令人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古籍中的记载俯拾皆是,大概是因为大禹的时代,中原大地已经进入了第一个世袭制的夏王朝。
虽然迄今为止史学家对于夏王朝是否真实存在,还有非常大的争议,但无疑大禹的时代,较之远古的三皇五帝,离我们要近得多。
浪漫神奇的神话时代终将过去,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正朝我们走来!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历代歌谣精选》《先秦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