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京进
4月8日零时,武汉解封,新华社配发了一张照片“九省通衢今复还”,意指武汉自今天起解封。有不少网友对九省通衢产生了好奇:何为九省通衢?武汉为何称为九省通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何为九省通衢?
九省通衢( qú ),形容“四冲六达”的大路,并不特指某个城市或省份。《政学录》记载:“顺治十八年二月台臣刘源浚疏称河南为九省通衢,自滋州而下由开归一路达于江浙闽粤诸省,由怀庆一路达于秦晋蜀诸省,自许州而南一由南阳之叶裕等州县、一由汝宁之西遂等州县以达楚粤滇黔诸省……康熙三年十二月山东巡抚周有德疏称山左为九省通衢、水陆交冲。” 河南、山东、湖北、江南、安徽等省、以及蒙邑、滕州、武汉、淮安、定远、正定等城市都有“九省通衢”之称,九省多为泛指。也写作九省通津、九省冲衢、九省之冲、九省之衢、九省之冲衢等。
九省通衢最早记录
关于九省通衢最早的记录,始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滕县整修南北大官道,有碑记之:“滕县系九省通衢,而地势洼下,道路偏陷,遇阴雨过客几乎断行。知县赵邦清于万历二十三年拾月大加修理为国内主要官道之一,曾有过“轮蹄络绎,丞困于迎送,夫疲于督责,马毙于奔走”的繁忙景象。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路经薛北滕南大官道,有《滕县道中》诗:“山欲开云柳乍风,杜梨花白小桃红。三年三月官桥(今滕州市官桥镇)路,策蹇经过似梦中”;又有“谷城山晓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诗句。清代著名诗人王渔洋《滕县道中》诗:“薛北滕南几问津,远山如画黛眉新。惟余一事堪惆怅,不见花开白似银。”因此引得多位诗人的寻究、唱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经过南北大官道,宫廷画家徐扬作《南巡纪道图》记载,经滕县、峄县地名有:“界河驿、滕县、南沙河镇、阴平社、马兰村、……”
“九省通衢”一词最初就是指的滕州,所以滕州古有“九省通衢”之称的说法非常准确。清朝乾隆皇帝借用“九省通衢”一词来形容武汉,这是武汉“九省通衢”的最早记录。但是十分明显,“九省通衢”这个词不是乾隆皇帝发明的。而在《滕县志》明朝的记录中就有“滕九省通衢”的说法。
明代滕县界碑,现藏滕国故城文公台碑廊。
正定城在隆庆五年(1571年),真定知县顾授始将土城改为砖城,每座城门洞长约5丈,高2丈,都是用青条石铺基、大城砖拱券,用条石砌成甬道;城门门板厚半尺,外有铁皮封包。每座城门上都有巨幅石额镶嵌。南城门内门上嵌有“三关雄镇”的匾额,瓮城门嵌有“迎薰”,月城门上嵌有“九省通衢”的匾额。
清人朱佩莲过正定府,见城垣雄峻以诗状之:九达京华路,真称北镇雄。波惊徒骇侧,云压太行东。门管三重固,谯楼四角崇。古来争霸地,时泰尽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