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情节曲折,变幻多姿,绝不雷同
就情节曲折而论,脂砚斋提出“辗转相逼”的观点。第4回,分析薛宝钗前来贾府一事时脂批曰:“看他写一宝钗之来,先以英莲事逼其进京,及以舅氏官出,惟姨可倚,辗转相逼来。且加以世态人情隐跃其间,如人饮醇酒,不期然而已醉矣。”薛家本居金陵,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时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其母舅王子腾得了消息,告诉荣府王夫人意欲唤取进京。薛家母子行将入都时,却又闻得王子腾升了边缺,不日就要出京,只好一路奔荣府而来。碍于贾家殷勤苦留,更为拘紧些儿子,薛姨妈同意暂栖府内梨香院。由此可见,所谓“逼其进京”继而“惟姨可倚”之“辗转”,是故为曲折。
就情节变换多姿而言,脂砚斋称为“重作轻抹”。第22回,宝钗过生日,湘云无意间说出白天唱戏的小旦长得像黛玉,宝玉怕她两个生“隙恼”在中间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自己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越想越无趣,于是占偈填词,参起禅来。宝玉自以为觉悟,不想先被黛玉问住,又有宝钗比出语录,遂收了这个痴心邪话,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说着,四人仍复如旧。脂砚斋批曰:“轻轻抹去也。”意即前文对宝玉参禅的来龙去脉是重笔描写,最后则以“不过一时顽话”而“轻轻抹去”,且与下文“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情节了然无涉,转换幅度比较大。
《红楼梦》情节变化多姿,但绝不雷同。例如《红楼梦》一共写了33个梦,前80回写了20个,后40回写了13个,最长的是第5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最短的梦是第13回宝玉梦中听见秦氏死讯。33个梦,情景各异,无一雷同。
4.一树千枝,伏线千里之外
《红楼梦》的结构和情节具有“一树千枝,一源万派,无意随手,伏脉千里”(己卯本第19回双行批)的艺术特点,情节发展一丝不乱。就伏笔而言,《红楼梦》前50回就有百余处。例如,第6回刘姥姥的“一进”荣国府,预伏后来的“二进”、“三进”以及巧姐的归宿。
第7回,焦大醉骂管家“不公道,欺软怕硬”时,凤姐嫌尤氏太软弱,言说“我何曾不知这焦大。到是你们没主意,有这样,何不打发他远远的庄子上去就完了”, 甲戌本眉批曰:“这是为后协理宁国伏线。”第7回周瑞家的送宫花,当给惜春时,“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两个一处顽笑”,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只是闲闲一笔,却已将后半部书的线索提动,直伏惜春最后出家根苗,可谓伏线千里之外。
5.有正叙,有穿插,有张有弛
第2回“演说贾府”,讲述贾府五代人百年的故事。贾府几十位主要人物,如果用履历表似的介绍,会让读者感觉索然乏味。如果一上来就让他们进入情节发展的轨道,会让读者坠入千头万绪、前读后忘的困境。而曹公的写法独具匠心,以冷子兴和贾雨村谈都中新闻入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红楼梦》情节的构造有正叙,也有穿插。例如,第6回写刘姥姥正要“忍耻”求助,“只听得二门上小厮们回说:‘东府里小大爷进来了。'”凤姐忙止刘姥姥不必说了。凤姐接见刘姥姥的故事中间,插入了贾蓉来借玻璃炕屏,描写了凤姐、贾蓉的暧昧关系。第7回,周瑞家的送走刘姥姥,寻王夫人至梨香院回话,见王夫人与薛姨妈聊得正兴,不想打断,便进宝钗房里闲聊,引出“冷香丸的故事”,暗示了宝钗的心性,也是巧妙的穿插。
一部叙事作品尤其是长篇巨制,其情节的演进必须体现出一定的节奏,既有紧张的场面,也要有舒缓的场面;既有喜剧场面,也要有悲剧场面,必然有张有弛、有动有静、有聚有散、有喜有悲,交替运用,富于变化。只有这样,才符合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和读者的审美要求。
例如,第16回贾府正为贾政庆寿,宫里忽宣贾政入朝,唬得贾母等合家人的心里都惶惶不定,不住地派人飞马来往报信。得知是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家才心神安定,“洋洋喜气盈腮”,按品大妆地人朝谢恩。之后接着写秦钟病重,智能前去看视,气死了秦业,可谓有惊有喜有悲。
第33回宝玉挨打前,宝玉要老嬷嬷快去报信,老嬷嬷却耳聋,竟把“要紧,要紧”误听成“跳井,跳井”,还笑着说:“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情势一缓一急,两相对照,一方是紧急待援,一方是木然无知,形成了鲜明对比。第54回元宵节夜宴上,主仆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第55回写探春暂替凤姐理事,生母、下人借机生事。这两回一盛极一衰始,笔致陡变。这样的热文冷收,既有对情节发展的预示作用,也暗含了全书的情感基调。
第63回写贾敬忽然宾天,情急之下,尤氏独理亲丧,封锁玄真观、请太医诊视、命人飞马报信、主持入殓、开丧破孝、做道场、接继母看家等等,紧锣密鼓。第64回接写贾敬灵枢进城应是“极忙乱处”,可是曹雪芹用数笔带过之后,忽然插入钗玉评诗、琏尤赠佩一段闲雅文字。脂砚斋称这种情节搭配为“急脉缓受”。
注:文章源自公众号“诗画品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