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石家庄7、8月焚风出现频次最低,主要原因是( )
A. 蒙古高压强大 B. 盛行东南季风 C. 降水的概率大 D. 夏季普遍高温
14. 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其原因是( )
A. 白天水汽含量高 B. 冬季风夜晚更强 C. 夜晚地面温度低 D. 山风和焚风叠加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焚风的季节变化。根据材料,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形成的,而太行山东坡焚风多发,因此推断出现焚风现象时,风向一定是西北风或偏西风,而夏季7、8月石家庄盛行东南季风,处于山地的迎风地带,与此地焚风的方向相反,所以焚风出现频率大大降低,B正确;冬季时,由于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造成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在蒙古高原一带形成蒙古高压,因此蒙古高压在冬季时强大而不是夏季,A错误;根据材料,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成的,与降水概率大、夏季普遍高温等没有关系,因此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焚风的日变化特点。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当它越过太行山之后,在其东坡产生下沉气流,形成焚风(西北风或偏西风)。另外太行山东侧是平坦的华北平原,在山前地带存在着明显的局部热力环流(山谷风);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夜间为山风,此时山风与焚风方向相同,势力叠加,使得焚风强度明显加强,而白天吹谷风,与焚风方向相反,使焚风强度减弱,因此D正确;白天水汽含量高与焚风强弱关系不大,A错误;冬季风夜晚与白天的差异不大,B错误;根据材料中焚风的成因可知,夜晚地面温度低与焚风的强弱关系不大,C错误。所以选D。
【点睛】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焚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地区形成的一种热而干燥的风,美洲的落基山、俄罗斯的高加索都是与阿尔卑斯山齐名的盛产焚风之地。在我国各地也可以见到它的踪影,如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二郎山等高大山脉的背风坡,都有极为强烈的焚风效应。地处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年平均焚风为19天,最多的年份可达49天。
山东乳山市白沙口湾水深约2米,据研究,其成因是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黄海海水浸没而成,并在基岩海岸上发育了古海蚀崖。距今约5~1万年前,该海湾形成了东西延伸的白沙滩沙坝,潟湖也随之形成。在潟湖北部,白沙滩河每年携带泥沙输入,但其输沙量季节差异大。1984年,为阻挡东来的沿岸泥沙淤积堵塞潮流通道,于是顺着潟湖出口修建了350米长的丁坝。下图为白沙口海岸地貌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引起第四纪冰期后期至今海岸线变迁的原因,其先后顺序是( )
A. 泥沙淤积——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
B. 海浪侵蚀——泥沙淤积——海平面上升
C. 海平面上升——海浪侵蚀——泥沙淤积
D. 海浪侵蚀——海平面下降——泥沙淤积
16. 白沙滩河输入潟湖泥沙量最多的月份是( )
A. 3-5月 B. 6-8月 C. 9-11月 D. 12-次年2月
17. 丁坝修建后,对下列地理事物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 白沙滩沙坝向西增长加快 B. 潟湖面积逐渐变大
C. 白沙滩沙坝向西增长减缓 D. 潟湖面积保持稳定
【答案】15. C 16. B 17. C
【解析】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山东乳山市白沙口湾水深约2米,据研究,其成因是第四纪冰期后期气候转暖,黄海海水浸没而成,并在基岩海岸上发育了古海蚀崖。距今约5~1万年前,该海湾形成了东西延伸的白沙滩沙坝,潟湖也随之形成。海岸线变迁的原因首先是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该地区后,经海浪侵蚀形成古海蚀崖;最后经泥沙淤积,形成沙坝。故选C。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在潟湖北部,白沙滩河每年携带泥沙输入,但其输沙量季节差异大。该地区地处山东,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6-8月)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大,携带大量泥沙输入潟湖,此时输沙量全年最大。故选B。
【17题详解】
1984年,为阻挡东来沿岸泥沙淤积堵塞潮流通道,于是顺着潟湖出口修建了350米长的丁坝。沙坝阻挡沿岸泥沙,从而使白沙滩沙坝向西增长减缓,A错误,C正确。潟湖面积会随着白沙滩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变小,BD错误。故选C。
【点睛】潟湖的形成:波浪破碎产生的沙坝上升而成;沿岸流形成的沙嘴破裂后产生了进潮口。障壁岛使沿岸部分水域与海洋隔离,仅借助于潮道相沟通,被隔离的部分即发展为潟湖潟湖是指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潟湖的作用是防洪,潟湖可宣泄区域排水,因而很少发生水灾;保护海岸,由于外有沙洲的阻挡可防止台风暴潮侵蚀冲刷海岸;天然养殖场,潟湖是鱼、虾、贝和螃蟹的孕育场,也是邻近渔民的天然养殖场。
某河流为黄河一级支流的上游,该地雨季为7、8月份,冬春季节风力尤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漫滩上的沙丘链宽窄、高低呈季节性变化。左图示意该河流上游河段沙丘链分布。右图示意该河段不同月份沙丘链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右图中①、②部分表示( )
A. ①风力堆积的沙丘沙;②流水堆积的沙丘沙
B. ①风力堆积的沙丘沙;②流水侵蚀的沙丘沙
C. ①风力侵蚀的沙丘沙;②流水侵蚀的沙丘沙
D. ①风力侵蚀的沙丘沙;②流水堆积的沙丘沙
19. 图示沙丘链体积近年逐年增长趋缓,原因是该区域( )
A. 河流阶地面积护大 B. 沙地治沙效果显现
C. 河流下游修建水库 D. 降水年际变化大且趋少
【答案】18. B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以风力搬运堆积作用为主,沙丘体积逐渐增大,所以5月份的示意图中,①为风力堆积增加的沙量。7、8月份为雨季,沙丘受到流水侵蚀作用而体积减小,因此9月沙丘示意图中②为流水侵蚀而减少的沙量。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9题详解】
由于沙丘链的沙源是来自西侧的沙地,可能是由于沙地治沙效果显现,被风力搬运的沙量减少,导致堆积在河漫滩上沙丘链体积增长趋缓,B正确。河流阶地不是河漫滩上的沙丘链的沙子来源,因此对沙丘链体积变化没什么影响,A错误;河流下游修建水库,可能会导致该河段水位上升,沙丘链体积因此受流水侵蚀而变小,不会出现增长现象,C错误;降水年际变化大且降水趋少,雨季流水搬运走的沙丘沙少,可能导致该沙丘链体积增长加强,而不会增长趋缓,D错误。故选B。
【点睛】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①按照自然规律改变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例如,填海造田、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②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地表形态。例如,沙漠化扩大,水土流失等。风力越大,越有利于堆积体形成,沙丘链体积增大;水流量越大,搬运作用越显著,沙丘链体积减小。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该溪流径流量季节差异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图示区域( )
A. a地地表的坡面径流流向东南 B. cd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2米
C. b地夜晚可以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 D. 景区内较大的溪流自西北流向东南
21. 此季节图示地区( )
A. 受盛行西风影响 B. 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C. 河流挟带泥沙较多 D. 日落时塔影和溪流大致平行
【答案】20. D 21. B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东南沿海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体的补给,季节的判断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20题详解】
坡面径流应是垂直于等高线由高处流向低处,根据a地等高线分布可判断,a地表的坡面径流方向流向东北,A错误;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c地海拔在363m—364m之间;d地海拔在363m—364m之间,所以,cd两地的相对高度不可能为2米,B错误;依据"凸低为脊(高)"的原则可判定b地与电视塔之间有一山脊,b地与电视塔途径地区有山脊,山脊阻挡视线,因此不可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C错误;依据"“凸高为谷(低)"可判定,图中东南部弯曲比较大的区域为山谷,有河流发育,自西北流向东南,D正确。谷选D。
【21题详解】
图示地区为我国东南沿海某风景区,我国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不会受盛行西风影响,A错误;通过图中的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判断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为当地的枯水期,为北半球冬季,B正确;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为河流枯水期,河流流量较小,携带泥沙较少,C错误;据图判断该季节为冬季,冬季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地平线,则塔影朝向东北,图中溪流自西北流向东南,不可能平行,D错误。故选B。
【点睛】潜水等水位线通常是具有一定倾斜度的曲面,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
土壤有机质包括腐殖质、生物残体等,大多以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一定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海南岛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雨林,此地常受台风影响。下图示意该保护区内一块样地的地形及该样地内部分点位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密度(单位:kg/m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