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印度贫富差距较大,看电影对于许多老百姓,尤其是贫苦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很值得重视的事,常常会一家老小集体出动。
既然坐到了电影院,那么观众肯定希望一次看够本,这样才划算。因此宝莱坞为了迎合市场,通常会将影片拍得更长。
在延长影片时长时,穿插歌舞是一种成本低廉的方式,同时一部影片融合多种元素,常常更能让人觉得物有所值,看电影就更尽兴。
穿插歌舞除了节省拍摄成本外,还受到了印度传统的影响。早期电影进入印度市场时,歌舞是起到叙事作用,即演员通过歌舞讲故事。
印度语言繁多,文化差异大,但在歌舞上众人的审美是相似的,因此歌舞电影老少咸宜。
少了歌舞就没法继续的歌舞电影让各年龄的观众都看得津津有味,这个传统就逐渐延续下去。
印度电影发展到一个程度后,有导演缩短了歌舞的比例,将叙事逐渐放置在歌舞外,也有人尝试免去歌舞,可观众就不乐意了,表示还是想在看故事的同时欣赏歌舞。
哪个想赚钱的导演会故意和观众对着干?
久而久之,印度电影发展到现在的“歌舞比例较少”,其歌舞内容通常是为电影增彩或是为角色阐述心声,因此并不影响观看。
了解了宝莱坞特色后,许多人可能还会有疑问:“那宝莱坞电影真的好吗?”
小火实事求是地说:“真的没有部分国内观众想的那般糟糕,但还处在自揭伤疤的状态。”
说到以宝莱坞闻名的印度电影,我们很容易想到《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一个母亲的复仇》等。
部部都反应了印度社会的种种状态:《三傻》狠狠反思了当今教育问题,《摔跤》反映了印度女性地位问题,《复仇》为女性受侵害而发声。
制作精良,剧本经得起推敲,并且都在印度掀起了强烈的讨论,电影作为艺术发挥了它改善社会生活的功能,并通过对外传播,影响着印度之外的许多国家。
反思社会的模式应当得到鼓励,但除了揭伤疤之外印度电影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中国也是。
借友邻来反思自身,中国的自揭伤疤式电影爆发期已经过去,面对现在这个平均文化水平提高,逐渐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社会,需要更多不同类别的优质电影。
特殊题材看多了,总想寻找希望。
在泥坑里待久了,总会抬头望见太阳。
中国银幕数量迅速增加,老百姓审美提高,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爱进入电影院,这些都是电影行业走向高处的信号。
兴许有影迷称当下中国电影质量欠佳,但小火觉得,有这样一群热爱电影的人,电影行业迅速发展,我们的中式电影早晚也会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