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水黾机器人
水黾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是益虫还是害虫?除了给人类在仿生学上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水黾本身有什么生态作用呢?它是不是像蜉蝣一样朝生夕死?它是益虫还是害虫?
水黾的寿命在数月到一年以上,一生要经历三个阶段:卵、若虫和成虫。成虫于春天至初夏交配,卵一般被产在水边植物的叶片上或者植物组织内部,呈有序排列,刚孵化的水黾若虫天生就会“划水”,并开始它在水面上漂泊的一生。五龄后,也就是第五次蜕皮后,化为成虫,等待着属于自己的交配季。
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说:“水黾群游水上,水涸即飞。长寸许,四脚(其实是六脚)。”这说明有时候水黾也会上岸,不同种的水黾翅膀发育情况也不同,而翅膀发育完全的个体也拥有飞行能力。
《纲目拾遗》说:“(水黾)四、五月内出浮水面,身硬脚长,池沼中甚多,性喜食蝇。”这其实也并不完全准确。水黾不止吃蝇虫,它们还吃落入水中的小虫体液、死鱼和其他昆虫。
进食中的水黾
通过腿上非常敏感的器官感知水中的昆虫挣扎,水黾划着两对长腿快速靠近。在进食时,水黾的嘴呈管状,通过吸食的方式获取食物。
从水黾的食性来看,它们主要以浮游动物和落水的昆虫为食,不会危害农作物,也不吸血。而是通过捕食一些苍蝇、蚊子的幼虫等,帮助维持水域生态平衡,因此也可以被视为益虫。
不仅如此,水黾还是一种生态指标。由于水黾对水质的反应较为敏感,其存在与否、数量的多少都可以反映出水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眼见着比起儿时,水黾的身影越来越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水污染日益严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