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是1954年诞生的一部五幕剧,是王滨、水华导演的黑白电影,1950年上映,故事讲述了地主黄世仁设计霸占喜儿,后喜儿逃到深山三年白头变成“白毛仙姑”,最后被当了八路军的王大春救回,头发又变回了黑色,地主黄世仁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影片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全剧以女主人公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拯救千千万万个“喜儿”于水火之中。
首先,影片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白毛女》作为民族新歌的奠基石,以中国革命为题材,在继承民间歌舞的同时,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音乐上采取了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方戏的曲调,中西结合,着重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出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
其次,情节设置具有极大的矛盾反差,渲染气氛,加深悲剧。主人公叫“喜儿”,但是她的一生并不喜,而是坎坷一生,作为贫下中农被地主阶级紧紧逼迫,不得已跳进深山,因缺少阳光和盐,头发变白。第一幕中,将时间设置在除夕夜,但是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里,强烈的对比增强了气氛,预示着喜儿的悲剧。
第三,语言富有音乐性,节奏富有韵律感。这是一部五幕歌剧,电影以诗的语言叙述故事,如喜儿的哭诉“刀*我,斧砍我”,加之音乐节奏下沉,节奏缓慢,在背景哭腔的作用下,极大程度地渲染了气氛,将喜儿的悲愤推向高潮,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大众化语言的腐独白和吟诵,增强情景的生活感。整个歌剧中,巧用民间俗语、歇后语,如“吃不了兜着”,“胳膊拧不过大腿”等,加强了生活场景的真实感,使得影片自然朴实,使用比喻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最后,艺术形象方面,影片以主人公喜儿作为主要审美意象,塑造典型人物,通过情节表现出饱受压迫、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劳动人民的主要形象。从喜儿的经历中突出当时华北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地主阶级的封建压迫。喜儿受尽了旧社会的磨难和压迫,但是没有被打倒,她坚决反抗,为父报仇,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影片的艺术意蕴可以从人物喜儿和情节中体现出来,劳动人民的压迫在寒冬,王大春参加八路军回来救了喜儿冬天已经过去了,预示着共产党是农民的春天。喜儿的经历表明旧社会将人变成了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了人,反映出旧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揭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劳动人民走上当家作主的道路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从时代来看,1950年建国初期,《白毛女》的故事更像是刚刚过去的昨天,表达的主题也是积极向上的,赞扬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歌颂共产党带领我们当家作主,符合历史背景,符合时代的主旋律。
请大家多多点赞转发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