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十大判断标准,马拉松等级标准对照表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4-22 16:14:42

据相关平台显示,2023年国内共举办赛事613场,总规模567万人,平均规模为0.92万人/场。其中,举办全程赛事229场,总规模345万人,平均规模为1.51万人/场;举办半程赛事384场,总规模222万人,平均规模为0.58万人/场。(统计赛事范围为:2023年在国内举办的1000人(含)以上规模的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赛事,不包含越野赛,不包含港澳台赛事。)

马拉松真的太火了,从过完年开赛以来,随着温度的上升,马拉松也越来越多。4月,将会迎来马拉松赛举办场数最高的一个月。那么跑者应该如何选择要参加的马拉松比赛呢?除了时间和地点,赛事等级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

马拉松十大判断标准,马拉松等级标准对照表(1)

马拉松赛事评级体系变迁

2008 年,世界田联(IAAF)第一次推出路跑赛事标准评定系统,分为两个等级:金标赛事(IAAF Gold Label)和银标赛事(IAAF Silver Label)。北京马拉松和厦门马拉松也是我国首批获得世界田联(即当时的国际田联)认证的金标赛事。

2010 年,世界田联(IAAF)又推出了铜标赛事(IAAF Bronze Label)

2018 年,世界田联路跑赛事决定从 2019 年开始又新增设白金标(IAAF Platinum Label)级别赛事,且要求在 2017 年—2019 年连续三年获得金标的赛事才有资格去申报白金标赛事。

马拉松十大判断标准,马拉松等级标准对照表(2)

2021 年,世界田联路跑赛事又重新变更为三级,分别是:精英白金标赛事(Elite Platinum Label)、精英标赛事(Elite Label)和标牌赛事(Label)

2022 年,世界田联又发布最新章程,规定从 2023 年起,认证的路跑赛事又分为 4 种标签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白金标(Platinum Label)、金标(Gold Label)、精英标牌(Elite Label)、标牌(Label)

马拉松十大判断标准,马拉松等级标准对照表(3)

马拉松赛事分级标准

赛事分级背后是一套非常严格且复杂的体系,主要涉及到赛事的组织、赛事规模、参赛运动员水平、赛事奖金、赛道丈量、安全保障、医疗服务、计时系统、广告宣传、赛事转播等等。

从标签赛事到白金标赛事,对于赛事的各项要求是逐步增高的。除了需要满足世界田联对于办赛的一些常规要求外,如比赛应按照世界田联比赛规则和技术规则进行组织外,对于要申请最低的”标签“认证的赛事,赛事在申请前已经成功连续举办两届赛事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申请“精英”“金标”“白金标”三种标签,对于参赛运动员以及奖金还有额外的标准。

中国田径协会分级标准

与世界田联类似,中国马拉松赛事从2012年开始也有“金牌赛事”“银牌赛事”“铜牌赛事”三个不同等级的评定。金银铜标赛事评定除基本要求外,主要从赛事规划、赛事路线、视觉形象、引导系统、选手服务、医疗救援、环境卫生、社会服务、赛事宣传、市场开发等多个方面展开。

马拉松十大判断标准,马拉松等级标准对照表(4)

除了金银铜牌的评定外,中国田径协会对于路跑赛事还有A类(A1类、A2类)、B类、C类三个等级的赛事认证。其中:

两个分类标准的区别在于,金银铜牌评定是赛事综合水平的体现,ABC类的认证主要关注核心竞赛组织工作,金银铜牌赛事基本都是A类赛事。

马拉松十大判断标准,马拉松等级标准对照表(5)

总的来说,马拉松赛事等级划分是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专业性和体验性,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马拉松运动的发展。通过等级划分,不同水平的参赛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比赛,同时也能为举办城市带来更多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收益。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