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15年纪念日。经历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北京,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双奥之城”。
15年间,许多人因参与过两次奥运而成为“双奥人”。其中,朴学东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期间曾是奥运服务合同商的成员,后任北京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北京冬奥会的市场开发成果显著,市场开发总收入111.3亿元,实施特许经营计划更是有力促进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广泛传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杭海带领团队参与两次奥运会形象景观系统设计,以“金镶玉”奖牌和“篆书之美”体育图标等为代表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许多人对两次奥运会的重要记忆。
作为“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体系策划推动者”,《文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娄晓琪在北京奥运会举办过程中,与国际奥委会一道构建起奥林匹克文化体系,使双奥之城北京为世界留下了独特丰富的奥林匹克文化遗产。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这三位“双奥人”,听他们讲述与奥运有关的故事。
■朴学东:
“无与伦比”的两次奥运,记录几代体育健儿的奋斗与拼搏
8月8日,天气很热,记忆很深,感慨很多。
15年前的8月8日,我还是奥运服务合同商的成员,上午在北京展览馆服务“奥林匹克博览会开幕式”,下午至晚上在鸟巢(国家体育场)的服务区忙前忙后,几乎都是小跑,汗流浃背。
当时,现场的每个人都为能亲历奥运而欣喜,大家全身心投入工作,忘了高温、忘了时间、忘了自己。
2008年8月,朴学东在北京展览馆奥林匹克博览会现场与萨马兰奇合影。受访者供图
可能有的朋友记忆最深的是李宁点燃鸟巢主火炬台时的流光溢彩,或是开幕式文艺演出的精美画卷、中国队入场时的欢声雷动,而我记忆最深的,是当晚工作告一段落后,一位名叫王浩的同事买了一杯冰咖啡递给我。当时,我注视着熊熊燃烧的主火炬,把冰咖啡一饮而尽,那是我喝过最美味的冰咖啡。
2008年9月,朴学东在鸟巢三楼奥林匹克大家庭贵宾餐厅与厨师长张树新讨论工作。受访者供图
今年的8月8日,我更多的是感慨。
与15年前不同,现在有了微信、抖音,网速也更快了,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的精彩瞬间被更多地传播、分享。许多15年前的“奥友”有了新的身份:“双奥人”,在那一天,他们在朋友圈频繁晒出的,是15年前的工作照、大合影,是压缩、编辑、重现经典的短视频。
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都是“无与伦比”的,简约、安全、精彩,凝聚了亿万人的智慧与自信,记录了几代体育健儿的奋斗与拼搏,也展现出国家的发展与强大。
以后的8月8日呢?我们,一起向未来。
■杭海:
“金镶玉”奖牌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高峰
2004年初,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成立,我作为中心常务副主任,带领团队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系列形象设计竞标活动,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完成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奖牌设计、体育图标设计、核心图形设计、火炬接力核心图形设计、门票注册系统设计、指示系统设计、KOP系统设计、火炬接力形象景观系统设计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发布媒体见面会,主创设计师杭海介绍“金镶玉”奖牌设计理念。受访者供图
2020年起,我再次参与北京冬奥会设计竞标,成功完成了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奖牌设计、指示系统设计、专用字体设计等项目设计。
今年8月8日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15周年纪念日,回忆既往为北京双奥进行形象设计的往事,不免感慨万千。
就设计与文化关系而言,2008年北京奥运形象设计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运用于当代设计的一次最有影响力的尝试。在我看来,北京奥运形象设计始于图像的选择与阐释、终于图像的选择与阐释,图像的象征性与国家形象的关系讨论在北京两届奥运形象设计过程中曾达到前所未有的文化与政治高度,而这种关系又时刻与传统、习俗相关联,并以国际政治态势与全球文化潮流为演绎背景。
杭海带领团队成功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同心”奖牌设计。受访者供图
15年时光如白驹过隙,作为北京双奥形象设计师,我站在人头攒动的鸟巢展厅里,面对依然光彩夺目的2008年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忽然有一种深深的触动——
2008年的时候,我才四十出头,我和团队都雄心万丈,认为今后我们会不断超越2008年的设计、超越我们自己。1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回看2008年的设计,无论是“金镶玉”奖牌还是“篆书之美”体育图标,依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高峰——你以为是起步的地方其实已经是你这一生所能成就的顶峰,人应该珍惜每一次机会并保持敬畏。
另外,我也有另一方面的思索。传统图像与其原有的象征意义如何能在经过漫长的时间流逝与语境变迁后,依然保持生命力并演绎、生发出合乎国家形象战略目标的新形式与意义?
我想,对这一问题的持续追问,不仅是对北京奥运形象设计与管理的必要梳理与反思、对正在走向成熟的中国设计与管理的重要启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思考还将为中国今后举办其他重大赛事或活动、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提供经验,这种经验不仅是与形象设计及组织系统相关的技术与方法,更是与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相关的中国式设计思维与线索。
■娄晓琪:
我们与国际奥委会一起构建奥林匹克文化体系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雅克·罗格生前是我的好友,他和《文明》杂志一直有着书信往来。我们之间的交往从2004年开始,这是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体系从构思到推动的一个历史过程。
《文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娄晓琪。受访者供图
2004年,正值奥林匹克圣火首次全球传递,在罗格的指导下,《文明》策划并制作了“新北京·新奥运”珍藏特刊《奥运圣火照北京》,这本特刊在雅典奥运会开幕时由中国代表团送到国际奥委会手中,我们对奥林匹克文化的全新诠释得到罗格和萨马兰奇的一致称赞。
经过与《文明》沟通,罗格参与并支持有关面向未来发展的奥林匹克文化体系的探索。在我们有重要的关于奥林匹克文化体系研究成果的出版物出版时,他都会代表国际奥委会给我们撰写序言。
《文明》策划并制作的“新北京·新奥运”珍藏特刊《奥运圣火照北京》。受访者供图
“奥林匹克文化长卷”是奥林匹克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载体,它融入了萨马兰奇、罗格、巴赫3位国际奥委会主席的心血。罗格任职期间,完成了对《奥林匹克文化长卷》的思考、形成和推出。
2012年和2016年,《文明》杂志获得国际奥委会独家授权先后推出了第一部和第二部《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2022年1月16日,《文明》杂志携手国际奥委会推出《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III》,在北京冬奥期间向世界展示23个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与43个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特色节庆文化与奥运会历程,讲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30年全新的发展故事。
“奥林匹克文化长卷”是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与标志。它的形成、探索与实践过程呈现出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和奥林匹克文化形成发展独特的历史价值,并成为东西方文明对话的载体,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北京已形成奥林匹克文化体系的基本形态,奠定了中国北京成为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互动起点和中心的特殊地位,也使北京成为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体系发展的重要平台。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白爽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