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跑步才一两个月,就先不要一直想着“怎样才能把10公里跑进1小时”之类的目标,因为不管是10公里还是马拉松,都是一项有氧能力为主的运动,如果有氧基础还没打好,即使拼劲跑进1小时,你面临的可能是受伤的风险。
其次,如果你还再想提高,还是要回过头来打有氧基础。这个有氧基础就像盖房子的基地,基地没打好,楼房也盖不高。
低心率的有氧跑,可以提高有氧能力,增加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和线粒体密度。有氧跑的判断标准,一是根据体感,跑步时轻松可以聊天的强度;二是根据心率,有氧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5%-78%。
轻松跑、放松跑和大部分的长距离跑,也可以尝试采用MAF180,即跑步时心率不超过“180-年龄”这个数值,如果有运动习惯且没有伤病,那么心率数值可以增加5。
如果是初跑者,即使每次跑步都是低心率慢跑,你会发现自己总在进步状态,直到出现平台期。
当出现平台期的时候,你需要把周末的长距离跑拉长。15公里不错,20公里不嫌多。当你有能力完成一个马拉松时,再回过头来,你会发现相同配速跑10公里比之前要轻松很多。
在长跑训练中,有氧跑要占一周跑量的80%-90%,每周保持3-5次;随着有氧基础的逐渐夯实,相同心率下,你跑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还有跑友会有这样的疑问:在日常跑步中,我是匀速跑好还是渐加速跑好?
在日常有氧训练中,有人习惯热身后越跑越快,虽然平均心率在有氧心率范围内,但一次60分钟的跑步在有氧心率区间的时间,可能只有一半左右;而且节奏不宜稳定,总惦记着跑到后面要提速。
有人会在有氧心率区间内尽可能匀速,心率在有氧区间时间更长,因此对于锻炼耐力的效果更好,且节奏感很容易稳定。
对于减脂和打有氧基础的人来说,匀速跑更合适;而对于马拉松爱好者,赛前训练偶尔可以采用渐加速跑法,但日常跑步在有氧心率区间范围内的时间,尽量越多越好。
对于有氧基础比较薄弱的跑者来说,日常只坚持规律性的有氧跑,逐渐累积跑量,也足以提高10公里的成绩。
而对于跑步水平比较高的跑友,当个人的耐力水平已经达到一个当前极值时,提高速度是下一步必须要做的。
速度训练能提高最大摄氧能力,锻炼肌肉力量,让跑步姿势更经济,用更少的能量跑更多的距离。
开始阶段可以在常规的轻松跑之后,加入几组20-40秒的冲刺跑,记住要保持正确的跑姿。
其次,就是400米到1600米的间歇跑,通常情况下配速稍快于5公里比赛配速;距离越短的间歇,速度越快。
跑坡也是一个好选择,既能有效锻炼肌肉力量和心肺能力,又避免过大的落地冲击。
由于速度训练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因此稍有不慎就可能受伤,所以建议一周不超过两次。同时还需要进行力量训练,强化核心肌群和腿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