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集邮爱好者在网络上感慨,中国邮票市场是不是进入了一个黑暗期,玩儿了十多年的邮票,突然感觉没什么前景了。
其实如今邮票市场缩水,集邮玩家进入到冷门小众的圈子,也是非常合理的。
首先,邮票进入到一个“供过于求”的阶段。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各种通讯用品的出现,让写信逐渐成为了少数,家里能装得起电话的人家,基本上都会直接通话解决,比起需要一些文化功底的写信,电话显然普及程度更高。
这样就造成,很多邮票变成了在家中供着、藏着的大家闺秀,损坏率减少,使用率减少,从前想要收藏一张完整的邮票千难万难,但这时已然不是难事。
再往后发展,就更变成国家发行多少套,市场就能保存多少套的局面,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来考量,此时的邮票市场已然进入了低迷期。
大家对邮票不感兴趣了,邮政方面当然也明白,1995年,为了刺激市场,邮票发行方提出过“减量增套”的方法,在次年曾经得到过一次小幅度的回升,可时代的发展却是邮票发行方没有办法预测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邮票与写信一同被封存在了旧时代,如今的00后恐怕更是连邮票都少见,何谈集邮?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物质的丰富,让人们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喜好,如今的年轻人们追星收集周边、收集限量版衣服与鞋子,其实本质上有当年人们集邮是一样的。
当年物质匮乏时期,人们只能选择一些身边经常用的东西来积攒,顺便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但如今的年轻人,在互联网冲浪,收藏更为个性化也更为私人的物件,其实是时代进步的一个表现。
那么,是不是说明集邮在未来是没有价值,越走越窄的呢?
当然不是,邮票在如今的生活,虽然很大概率不会用到,但依旧有设计邮票的人,邮票并没有退出人们的视野,在一些文物拍卖会上,有价值的邮票依旧能够吸引竞拍者的目光。
在遇到一些大事件的时候,官方依旧会发行邮票、增设纪念币。比如,1962年8月8日,是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为了纪念梅兰芳先生,我国发行了一套“梅兰芳舞台艺术”的邮票;
再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曾经又一次掀起过一阵集邮热,这说明邮票自身携带的“记录大事件”功能并没有消退。
再者,在如今年轻一代的群体中,并非完全没有人对这种“古老”的收藏感兴趣,文化是一种传承,集邮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一种对艺术和生活的关照和审美,在未来的时间内,依旧会吸引对其感兴趣的人。
尽管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集邮市场在未来难以恢复到当年的鼎盛时期,这是由时代发展所决定的。
无论如何,小小一方邮票能够在长达百年中,像连环画一样成为每个时代的见证,已经足以让人为其背后所蕴藏的魅力而叹服。
作者:黑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