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也不例外,她也称呼他为先生。只是这个先生有些特别,他帅却不张扬,白袜子永远都是一尘不染。绅士风度,更是给人一种安全感。
当时她觉得黄沙是一个能靠得住的朋友,心里对他很是认可。
1954年,金采风排演《芦花记》。讲述的是凶狠的继母被儿子感动后,改变性情的故事。
戏的导演正是黄沙,而那个继母,则是由金采风扮演。
金采风老实善良,这个角色却凶狠,且还是晚娘。
黄沙耐心地帮助金采风分析这个人物的特点,启发她在表演上该如何代入。
至此,金采风对黄沙的印象又加深了一层。
在她的眼中,黄沙甚是低调,工作认真踏实,乐于助人;而且这种帮助是艺术上的探讨,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人。
从那个时候起,金采风认定了黄沙这个多才且具有风度的“先生”。
后来两个人彼此相爱,羡煞了多少人。
有一次彩排完了,黄沙约她到外面吃饭。
两个人走在路上,相距一二十米,金采风一边走,一边看,生怕撞见熟人。
这样的举动,让黄沙不解,他问道:你这是干啥。金采风有些难为情,她不知道为何台上的刘月娥勇敢追求爱情,怎么到了现实中,自己会这样的“小心翼翼”。
随着彼此间的熟悉,金采风才知道黄沙曾寄居在亲戚家,那是吃不饱,住不好。
表面看,他是“贵族”,实际上是出身寒门。
金采风并不在乎黄沙的出身,倒是年龄上的差距,让她有些犯难。
要是差个二三岁、四五岁,那都是正常的,这差了十岁,有点让金采风难以接受。
得知相差十岁,她便开口说道:早知道你这么大,就不和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