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耽误考试进程,万般火急之下,清华大学只能选择重新再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出题人,考虑再三,负责这件事情的刘文典,把目标锁定在了陈寅恪身上。
缜密的出题人提到陈寅恪,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不仅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一名语言学家,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
集多重身份于一身,陈寅恪毫无疑问地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家。
1890年7月3日,陈寅恪出生在湖南长沙,在他十岁的时候,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带着整个家族搬迁到浙江金陵定居。
来到新住址之后,陈三立在家中开办了思益学堂,聘请国学大师们教授学生各种课程。
由于父亲陈三立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家,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之下,陈寅恪自小便对国学十分感兴趣。
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陈寅恪在很小的年龄,就表现出了远超于同龄人的国学天赋。
1902年,陈寅恪跟随兄长一同远赴日本留学,在日本进修了两年之后,陈寅恪回国,来到了上海的高等学府——复旦大学学习。
后来,为了能够见识更广阔的世界,陈寅恪先后到欧洲各个国家自费留学。
经过了长时间的潜心学习和进修,陈寅恪在国学层次的造诣越来越深厚了,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诗词歌赋,陈寅恪全都信手拈来。
他的成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被人们尊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
丰富的留学经历,让陈寅恪不仅拥有中国传统文化头脑,同时拥有西方先进的思想。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优秀的履历,让他收获了外界的认可,先后被清华大学和香港大学聘请为教授。
与其他德高望重的教授不同,陈寅恪的教学风格风趣幽默,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除此之外,陈寅恪风度翩翩,儒雅随和,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着绅士的气质,成为了最受学生们喜爱的老师之一。
困难的考题1932年,因为朱自清无法参与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考题编撰,这个重任就落在了陈寅恪身上。正是因为这项任务有多重要,陈寅恪才会花费巨大的精力,来设计这份考题。
权衡之下,陈寅恪决定了这套试卷的两个题型:一道作文题和一道对联题,这两道题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却暗藏玄机。
相对于对联题来说,作文题显然比较简单。这道全命题的作文题目以“梦游清华园记”为题目,要求考生介绍自己对于清华大学的印象或者自己对清华大学的理解。
对于这里的所有考生来说,清华大学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在来到这里之前,他们一定都对清华大学的文化底蕴、历史背景和具体做了充足的研究。
通过一个固定的作文题目,来表达自己对于清华大学的喜爱,对于这些考生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在考试之前,很多人都预测到了作文的范围,所以这个题目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困难。
然而,接下来的对联题,却让很多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联题的题目是试卷给出上联,要求考生按照对对联的要求,写出工整的下联,阅卷人根据考生的答案给出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