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所称纳兰性德,并不是他的本名。他少年朋友曹寅有诗曰:“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道出了人们读纳兰词时,对纳兰本人感到困惑和谜团。在纳兰公子逝世后十年,曹寅将此诗收入他的《楝亭集》,诗句改为:“纳兰小字几曾知”。有感于世人已皆称纳兰为“性德”,而几乎忘了他的本名叫“成德”。
因为纳兰公子身后所刻的集子署名“纳兰性德”,所以后人称他为“纳兰性德”。清史正史记载中也称纳兰性德。
可纳兰公子生前一直使用的名字为纳兰成德,他在自己的词作中自称“成生”,同时人们称他为“成容若”,他的信札也都署名“成德”。我们今天仍称他为“纳兰性德”是尊重已形成的习惯用法。
纳兰性德乳名来源纳兰性德生前自署名为成德,以乳名而来。他使用过的名号也多: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还署过耒中、鹅梨等别号。他的乳名有一考证,不叫“冬郎”而叫“成哥”,学名便叫做了“成德”。
“冬郎”乳名的推断来源于纳兰性德自作诗句:“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认为自称“冬郎”就是乳名。
而不同的考证认为,冬郎乃唐代诗人韩偓的乳名,“冬郎憔悴”已成文学典故,纳兰性德用典于诗中,而非诗中以乳名自称。
启功先生说:“有清旗下人乳名率以‘哥’称……称女子之未嫁者曰‘哥哥’,称少男为‘阿哥’,如汉人之称少爷。其后欲别于汉人之习称。则改‘哥’为‘格’,仍读作阴平之声。既不作古韵之声,又不作北方音之阳平”。(《饮水词人夫妇墓志铭》)
此在说明满族人男孩儿的乳名,多有以“哥”称呼的习惯,或以名字缀一“哥”字,或以排行加“阿哥”而称之。纳兰性德的乳名应该是“成哥”,学名便叫作“成德”。他给儿子取的乳名为“富哥”,长大后的学名便称作“富格”,情形是一样的。
根据纳兰性德的恩师徐乾学在纳兰性德去世后写的墓志铭看,纳兰性德因与皇太子避名讳,而改名为纳兰成德。此说也有诸多考证认为不成立。据《清皇室四谱》记载,康熙所立皇太子乳名“保成”。“成德”与“保成”两个名字说不上犯名讳。
康熙朝以“成”字为姓为名的满汉大臣为数众多,无一因“避嫌名”而改名字的例子,如满官富成格,汉官范文程之子承荫、承谟、承勋,以及成克巩、成性等等。
为何唯独成德要避改名字?所以太子保成有可能被称为“成阿哥”或“成哥”,触犯太子名讳可能发生,这样皇太子与明珠的儿子小名都叫“成哥”,这样就必须改了。
后皇太子保成又改名为胤礽,所以在正式名字改为“性德”之后,朋友们仍依以前的习惯称他为“成子”、“成君”、“成容若”。
满族人的起名习俗成德,含有成就道德,做文人圣者的意思;性德,含自性有德的意思,慧根善缘,比“后成之德”的内涵更丰富,含义更好,其实是一个更好的名字。这是从汉文字的意思上讲。但当时满族习俗是使用满名的,性德、成德都是满名韵汉文音译。
但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精通满汉文字,给儿子起的名字满语意好,汉文译名其意也好才是。事实上到明珠一代,孩子们的名字满汉文意都比前辈讲究多了。满族人与蒙古人姓名习俗相同,姓与名不连用。纳兰是姓,性德是名。把纳兰性德连用成姓名是汉人的习惯。
以性德家族为例,自他始祖到曾孙十三代人都是用满名:始祖星根达尔汉,一世祖席尔克明噶图,二世祖齐尔克尼,三世祖杵孔格,四世祖太杵,五世祖杨吉努,六世祖金台什,本生祖尼雅哈,伯父郑库,父明珠,弟揆叙、揆芳,子富格、富尔敦、富森,孙瞻岱,曾孙达洪阿。
性德、成德也是满名,有多种意思:诸如天马(一种小动物)、小树、星宿之心宿商星、你跟前的,等等。满文诞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历经了30多年的使用检验,在完成其使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字多音”等自身缺陷。
崇祯五年(1632年)出现了新满文之后,老满文并没有马上停止使用。直到顺治、康熙时期,新老满文混用的现象仍存在。满文为拼音文字,没有四声之别,用老满文写“成德”和“性德”的第一个音节的因素形状比较相似。
加上纳兰性德一家结交汉族人士,几乎都是江南人,发音极易混淆,由读音译写成汉字后,容易出现误差。再于汉人读写中约定俗成,所以成德、性德可能是同一个名字的不同译写,或是由家长先起了名字,随着孩子长大又将名字稍作改动再成汉音译。
现今对纳兰性德名字改变,多根据徐乾学所撰墓志铭中记载:“容若,姓纳兰氏,初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改曰性德。”
皇太子胤礽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二日出生,纳兰性德已过二十岁,要改名字最早也是康熙十五年的事,那么起因更可能是其父明珠在宫廷内斗中的一段小插曲,否则不会因这点事把同为康熙近亲的正黄旗阿哥压制到改名字的程度。
从纳兰性德生前没有用过这个名字的实际看,这件事一定对纳兰性德在当年或之后的馆选失利之外,又是一个精神上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