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是*在长征中过岷山后,回顾“娄山关战役”的一首作品。这首词秉承*诗词的一贯特色,对战争的具体过程一笔带过,在沿途景物的描写上加重了笔墨。
全词含蓄隽永,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词的下半阕,连出两句佳句,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由于中国诗词含蓄委婉的特点,这首词所涉及的具体事件,初问世的时候还曾经引发了郭沫若的误读。后来经过*本人两次亲笔注解,才得以真相大白。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白话翻译:
西风正凛冽,清晨的时候,一队大雁飞过了长空,留下哀鸣。此时严霜满地,残月在天。马蹄踩在石板路上,发出了杂沓零乱的声音,军号的声音也像是悲壮地呜咽。
别说这是什么雄伟险要,铜墙铁壁似的山关。如今,红军*了一个回马枪,从它的头顶上重新跨过去。
我们又重新跨过去了,跨过去以后这边风景独好。你看那苍翠的群山,就好似那连绵起伏的波涛,天边的太阳正泛出殷红的血色。
娄山关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险要关口,这个关口海拔达到了1576米,离贵州的遵义市有5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这首词,记录的是1935年2月份“第二次”攻打娄山关的事件。这次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不过这首词创作的时间,事实上是在过了岷山之后,并非当时即兴之作。由于诗词“朦胧”审美的特性,读者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很难通过字面探究诗词中真实的历史背景。
于是在1958年的12月和1962年的5月,*两次为这首词作注。根据*的注释,我们了解到了这首词创作的背景。
1935年的1月,红军第一次打过了娄山关,准备直取成都,消灭刘湘。因为遭遇到了国民党的重兵阻拦,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议,决定原路返回,直取遵义。
于是,在1935年的2月,红军又反攻了“娄山关”,并且取得了大捷。因为是第二次攻打这个地点,所以词中说“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首词主要刻画的是第二次攻打娄山关的前后,军队中的气氛。所以,对于词中景物描写的理解,就显得比较重。
词的第一句“西风烈”,含义就是说当时的西风,吹得非常猛烈。西风代指战场上的形势比较严峻。因为国民党派重兵阻挠红军进川,红军受挫之后原路折返,所以气氛显得有些凝重。
“长空雁叫霜晨月”,描写的是当时的环境特点。早春的季节,春寒还没有过去。北方这个时候还在降雪,而南方的早上则是降霜。
郭沫若在没见到*的注释的时候,就凭这个“霜”字,误以为写的是秋天景色。后来经过*的注释以后,郭沫若才知道真实的意思。
大雁划过长空的时候,叫起来的声音听着特别哀伤。“长空雁叫霜晨月”表达的意思,和后来的“喇叭声咽”要表达的内涵是一回事,都是在渲染那种比较压抑的气氛。
又要打回娄山关了,那个关隘险峻无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能够顺利地打过去吗?战士的情绪,显得比较低落。
“马蹄声碎”,是指马蹄踩在石子路上那种凌乱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用这种声音,表现的是长途行军后人困马乏的疲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