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背景简介,孔子个人简介及生活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5 05:05:55

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对于这个时代的评价经常是四个字“礼崩乐坏”。其实说这个大部分人都没什么感觉。可以把当时的历史大背景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样就心里有个总体印象,也便于理解孔子的立场。

孔子的背景简介,孔子个人简介及生活(1)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因为孔子极力推崇的就是这个国家体制。这个体制在周武王克商以后,着手开始设计实施,他的儿子周成王在周公辅佐之下完成。这个体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儒家说的由周公设计的,而是很现实的存在,分封制在周之前就有,周人在吸取商王朝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虽然儒家的孟子等人认为武王伐纣,是以至仁伐至不仁,简单说就是好人打坏人,怎么可能打不过呢?应该是轻松拿下的吧。即使到了现代很多人还是有这种思维方法。实际并不是,道德评价改变不了力量对比。周和商当时的力量对比,差距是非常大的,周经过几代人的谋划,暗中积累力量,几次试探后,带领着其他很多部族和夷狄,才敢去进攻商朝。这在史籍中可以看到很多蛛丝马迹。大出周人意料的是,商王朝在商纣王的行宫朝歌城的一战失利,竟然导致商王朝再也没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于是,周人发现把自己人聚到一起是很危险的,因此周朝分封制做了分散风险的设计,把周王的兄弟封到各地,这样即使国家都城被灭,国君被*,国君还有那么多兄弟在,周王室不会直接灭掉。同时把一些能力非常强的臣子分封到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进行镇守,比如封周公到鲁国,都城曲阜,后来因为成王年纪小离不开周公,于是换成周公的嫡长子伯禽,召公分封到燕,大概是现在的北京附近,当时都是夷狄所在的地方。这样设计的另一个考虑就是因为处境险恶,这些诸侯王必然得尽心尽力治理,否则不小心就容易被敌人灭了。这样内外都有了保障,看起来万无一失了。

孔子的背景简介,孔子个人简介及生活(2)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套制度的弊端开始显现。分封制下,周王室封赏功臣,主要就是给土地。但土地是有限的,越给别人自己手里的土地越少,同时各诸侯国却越来越强,这也是无法处理的困境。为了各诸侯国发展好,必然要放权,让他们自由发展,否则事事请示审批,肯定发展不好。但是各诸侯国的实力比周王室还大以后,就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了。同样的道理,各诸侯国的治理,不能仅靠君主一个人,还得靠卿大夫,时间一长,卿大夫也坐大了,又不把君主王室放在眼里,然后同理,卿大夫家里的家臣也有坐大的。孔子的生活时代,已经是是卿大夫和卿大夫的家臣坐大的时代,当时鲁国三桓已经掌握政权,鲁国国君基本已经沦为傀儡,而三桓家里也出了像阳虎这样非常强势的家臣。孔子认为解决困境的办法是回到周初的设计。当时,孔子做的最大的尝试就是隳三都,就是把三桓各自封邑的城墙毁掉,让他们无力与国家或者说君主对抗,据左传的记录,是子路实施的,背后肯定有孔子的设计,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三桓之家臣的实力都已经不可撼动,隳三都直接引发了季氏家臣,同时也是季氏的私邑费邑邑宰公山不狃直接起兵攻入鲁国国都。鲁国国君和三桓都得躲避才行,打仗射的箭都射到了国君身边。在孔子的指挥下才打退了叛军。之后孟氏家臣,也是郕邑宰公敛处父明确反对堕毁郕邑。隳三都彻底失败。

孔子的背景简介,孔子个人简介及生活(3)

之后孔子应当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政治理念很少有人支持,所以他教授学生的目的,恐怕不是单纯为了教育目的,不论是春秋、还是诗、御,也就是驾车,这些都是参政的必要手段。可以说,孔子的目的是培养一批和自己政治理念相同的治国之才。当然,因为教授的内容里面有很多手段是加强道德修养,于是后世也可将其作为培养个人道德修养的材料。不过这可能不是孔子最直接的目的。有很多证明,比如左传中讲了很多当时的政治内幕,孔子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如果单纯为了教育,没有必要这样讲。正因为他需要培养政治人物,所以政治内幕必不可少。孔子的愿望可以说在当时实现了一部分,就是他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几位得意门生登上政坛,子贡负责鲁国外交,非常厉害,冉有是鲁国执政季氏的家宰,子路名声也很大,当时小邾国的大夫射带着一个城邑投奔鲁国,明确提出相较于鲁国,我更相信子路的信用,愿意与子路盟誓。在这些弟子的推崇下,孔子得以从卫国返回鲁国,成为鲁国国老。有较高的地位,但没有实权。即使是孔子的弟子,也无法扭转历史的大趋势,只能顺势而为,并不能完全贯彻孔子的思想,而坚定的贯彻孔子思想的子路死在了卫国内乱中,这对孔子也是极大的打击,孔子不久也去世了。

总的来说,什么叫“礼崩乐坏”?就是政治秩序的破坏,原有的秩序规则不再被尊重,原有的高低贵贱等级不再存在。从此进入各诸侯国互相吞并攻伐的战国时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