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几品官可以上朝,古代几品官员要上朝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6 22:00:27

导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现代的电视剧,可知道古代帝皇和大臣,都会在一个大典里议事,而且都是帝皇坐在龙椅上,一群大臣站在殿上。时常出现两边官员相互对策,这样的情节就是古代的列班"上朝",是皇帝与大臣商议国事的一种大型会议。不过对于上朝这事,史上诸位帝皇并非人人都勤政的。

连帝皇都不愿天天都做的事,那么每天要早起上朝的大臣呢?他们是不是更不愿意呢?其实在古代的大臣,分为"地方官"和"京官",虽说一般只有京官才能上朝议事,但也不一定是所有京官都有机会体验早起上朝的痛苦。"上朝"又称"朝会""会朝",是古代所有皇朝、诸侯国最高形式的会议。

不过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上朝规矩,对于上朝的时间、参与上朝的官员、以及上朝的流程,都有各自规定与限制。

唐朝"上朝制度"

自隋朝隋文帝开创"三省六部制"后,唐就直接在这个基础上沿用,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官员的数量方面有所增加。按当时唐律规定,在京中现任的所有官员都要上朝,主要分为"大朝会""常朝""五月朔朝会",而"五月朔朝会"是所有朝会中,占的时间最短的,一年一次。

于《董公行状》记载:"五月朔会朝,天子在位,公卿百执事在廷。"这里反应了唐朝"五月朔会朝"的情景,天子和百官都要共同参与,相当于年会。而《唐六典》中有记载关于官员上朝的规定:"凡京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于《经义述闻》中解译:"朔"乃一月之始"。

古代几品官可以上朝,古代几品官员要上朝(1)

(图一 唐朝大臣上朝)

"望"于《释名·释天》中解译为:"月之十五或十六日。"也就是每个月农历初一和十五,凡九品以上的所有文武官员,都要上朝,那么我们看电视皇帝天天都要上朝,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于《唐六典》记载:"五品已上及供奉官……,每日朝参。"原来五品以上的官员,才需要每天早朝的。

宋朝"上朝制度"

宋朝之时,经宋神宗赵顼改制后,早朝改为"日参""六参""朔参""望参"共四种方式。官品为侍从官以上为"日参官",官品为京师百司以上,为"六参官",也就是说官品为侍从官以上的,每天都要上早朝,而官位在京师百司以上的只要每五日上一次朝即可。

"朔参""望参"与唐朝一样,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参加早朝。参与的人员是官至寺监丞、大理评事以上,包括暂无差遣者。

古代几品官可以上朝,古代几品官员要上朝(2)

(图二 宋朝大臣上朝)

元朝"上朝制度"

至元朝之时,长朝的制度较为简洁,因其是由小数民族开创的,而且在史上的时间也是很短,加之少数民族本来就自由惯,所以还未建立完善的上朝制度已经灭亡了。而在灭亡之前,元朝一般采用御前奏的方式,除礼节性朝会外,基本不上朝。这一点和符合古代小数民族的性格,没有中原人那么多弯弯绕绕。

古代几品官可以上朝,古代几品官员要上朝(3)

(图三 元朝大臣上朝)

明朝"上朝制度"

到了明朝,读过历史的都知,朱元璋是史上最勤政的帝皇之一,古其下令凡京官皆要参加朝会。将朝会分为"大朝""朔望朝""常朝"三种。但每一个朝会都不受品级限制,只要官至四品都可以列班上朝,可想场面是何等的壮观,但中国有句话叫做人多就会坏事,所以上朝的秩序变得的混乱无章。

致使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了规定:"将军先入",从这一入朝顺序中看得出朱元璋的本性,朱元璋自己以武力建国,所以从这可见朱元璋是比较偏向于以武治国。亦知明朝官员进入朝堂规矩,由武至文。

古代几品官可以上朝,古代几品官员要上朝(4)

(图四 明朝大臣上朝)

清朝"上朝制度"

到清朝之时,官员品级设置的是较为完善的,共设"九品十八级",所以清朝官员数量是比较多的,但并非像明一样谁都能参加早朝,要京官而且官至三品才可以上朝,并且受明朝的影响,清朝的官员早朝的位置编排,都是按官职大小而定。一品官于殿内朝见君主,二品官员于大殿门外,三品官员则次于二品之后。

也就是说除了官至三品以上的官员以外,其他的官员都无需参与朝会。

古代几品官可以上朝,古代几品官员要上朝(5)

(图五 清朝官员上朝)

早朝的流程

我国古代是礼法社会,等级观念比较森严。因此,关于封建时期的"早朝",亦显生了一套详细的流程。以明朝为例,参与早朝的官员必须,佩带牙牌(出入宫廷所用的)。而在时间上,亦严格地规定,所有参于早朝的大臣,当天必须凌晨三点前,到达午门外等候。

于卯时,等待午门鸣钟之后,百官按照次序排队,由掖门而入。文官由左门,武官由右门,等君主落座后,再由鸿胪寺喊入朝,文、武大臣分两边而入,入朝后,大臣行完一拜三叩之礼后。才正式开始早朝,早朝处理事情亦有其固定的次序,先报入京谢恩、离京辞官的人数。

古代几品官可以上朝,古代几品官员要上朝(6)

(图六 大臣凌晨等入朝)

再到军事(若当时有军事活动的),然后便正式进入主题,上奏政事。然而并不是每个官员都可奏事的,于《明孝宗实录》记载:"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大事和紧急的事就当朝公布议决,日常小事就写奏本。而向君主上奏事情时,亦有规定,大臣要先迈出班,然后到距离御前的一定的距离跪下,才可奏事。

而奏事之时亦有规定,要用官言,高声朗读奏章,读完之后,再回到班列等待众大臣商议。在整个早朝期间,会设有专门的纠察御史在一旁监督,记录下整个早朝的过程。等奏完所有紧急大事后,鸿胪寺才会“唱”奏事毕退朝,退朝亦有先后次序,先君主后大臣。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整个早朝是非常威严的。

结语

所以说在我国古代史上,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上朝的,官品低的或许一辈子都没办法见到君主,但同时亦说明这样的官员过于死板,不懂为官之道,或者是没法提高自身能力,换言之就是没有用心于政,太过感情用事。不过不同朝代都有各自朝代的不同标准,对于不同朝代的朝会,就有着不一的形式。

如明清二朝,都是官员众多,可是最后能上朝的官员截然不同,明朝就像一个大杂烩,清朝就是精益求精。综合各朝史料,可见各朝的朝会在时间、参与人员、秩序位次、议事程序上都有各自规定,但综合各朝,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坐在龙椅上的永远都是一国之君。

参考文献

《董公行状》

《明孝宗实录》

《唐六典》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