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部分)
行草最佳者,为《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纨扇赋》、《赤壁赋》。
行楷佳者甚多,如《胆巴碑》、《福神观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妙严寺记》。其中有几本,介于行楷和楷书之间。
楷书佳者,有《汲黯传》、《千字文》。
赵孟頫的问题,是日子过得太好了,缺少生命力度。或者说,因社会地位而剥夺了生命力度。他是宋朝宗室,谁知宋元更替后却受到新朝统治者的更大重视,成了元代文化界领袖。
这种经历,使他只能尊古立范,难于自主创新。他总是高高在上,汲取不了民间大地粗粝进取的力量。
明代书法,与文脉俱衰。但因距今较近,遗迹易存,故事颇多,反而产生更高知名度。最著名的几个,是被称为“吴中才子”的人,祝允明、唐寅、文征明等。但这几个人的笔墨程度,实在扛不起“天下书法”这几个大字。
文征明在80多岁的高龄还能写出清俊遒媚的行书,让人佩服一位苏州老人的惊人健康。那时,与他同龄的唐寅已经去世30多年了。
文征明的缺点与其他几位才子相近,那就是虽娴熟而少气格。当然,文征明的行书比之于唐寅还是高出不少。
论草书,几个吴中才子中最好的是祝允明,代表作有《前后赤壁赋》、《滕王阁序并诗卷》。当然,比黄庭坚的草书还差很多,更不必与说张旭、怀素他们比了。
祝允明《前后赤壁赋》(部分)
明代书法,真正写好了的是两人,一是上海人董其昌,二是河南人王铎。而王铎,后来还活到了清朝。
董其昌的字,萧散古淡、空灵秀美,等级不低,只是有时写得过于随意,失了水准。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说自己平日写字不太认真,如果认真了,会比赵孟頫好。
我对他的《尺牍》、《李白月下独酌诗卷》都有较高评价,前者汇融古人,后者得见自己。但是,《试墨帖》又把后者的特点往前推了,飞动有余而墨色单薄,太“上海”了。
董其昌《李白月下独酌诗卷》
与董其昌构成南北对照,王铎创造了一种虎奔熊跃的奇崛风格,让委靡的明代精神一振。
我曾多次自问,如果生在明代,会结交董其昌还是王铎?答案历来固定:王铎。
王铎《苏侍御颂行书卷》(部分)
王铎的笔墨让我重温阔别已久的男子汉精神,即用一种铁铸漆浇的笔画,来宣示人格未溃、浩气犹存。
我认为,这是全部中国书法史的最后一道铁门。在这一道铁门外面,是一个不大的院落了。那里,还有几位清代书家带着纸墨在栖息。让我眼睛稍稍一亮的,是邓石如的篆隶、伊秉绶的隶书、何绍基的行草、吴昌硕的篆书。
除此之外,清代书法,多走偏路。或承台阁之俗,或取市井之怪,即便有技、有奇、有味,也局囿一隅,难成大器。
历史已入黄昏,文脉已在打盹,笔墨焉能重振?只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