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身与货孰多?”“多”是重要的意思吗?
老子的名利观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特别不看重“难得之货”,这一章也一样。说是名利之道,文中有“名”却不见“利”字。其实,“利”隐藏在货、得和藏三个字之中。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开头三问是什么意思?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名与身孰亲’,名遂则身退也。‘身与货孰多’,财多则害身也。‘得与亡孰病’,好得利则病于行也。”有点答非所问。
王弼注:“尚名好高,其身必疏。贪货无厌,其身必少。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他的回答也不准确。看现代名人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名声与生命,哪一个更亲?生命与财产,哪一个更重?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弊病?”(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35-136页。)
陈鼓应今译:“声名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为害?”并引述:“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老子乃唤醒世人要贵重生命,不可为名利而奋不顾身。”(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42页。)
刘笑敢引论:“本章开始提出的疑问句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全文隐藏的答案显然是身比名亲,身比货重。王淮说:‘名与货既是身外之物,皆无益于生。岂只无益于生,甚且为生之累而有害于生。’”(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56页。)
“名与身孰亲?”名,即名望、名声、名誉。身,即身体,身家性命。一个人的名声与他的身家性命相比,哪一个与本身更攸关、更亲切?当然是身家性命了!亲字,在这里就是亲近,亲密的意思,引申为重要。名,不过是虚名而已。身体没有了,身家性命也没有了,徒有虚名何用?这与第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寿”有什么区别呢?语境不同含义不同。“死而不亡者寿”是指正能量的功名,精神财富。这里的“名”指的是一般的可有可无的虚名。这种“名”不会传承不会长存,人之不在,名则消亡。
“身与货孰多?” 身体与财货相比,哪个更多些?当然是财货多了!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是单数;财货可多可少,还可失而复得,是复数。多的本义就是数量大,与“少”、“寡”相对。王弼注:“贪货无厌,其身必少。”对财货贪得无厌,自己反而得到更少。河上公注:“财多则害身也。”可见,“多”就是其本义,数量多。
可现代学者把“多”说成是轻重的意思。根据是《说文》:“多,重也。”但“重”有两种读音和两种不同的意思:读chóng,是重复、重申、重庆、重叠之意,读zhòng,重量、重点、重任、重视的意思。到底是哪种意思呢?其实,《说文》自有解释:“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引用者没引用全,实为断章取义。“重夕为多,重日为叠”,很明显“重”应读chóng,“夕”字重叠,不读zhòng,也不是轻重的意思。叠,繁体字为曡,有重复的日。奇怪的是,线上字典解释“多”有“重”意,竟然引经据典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真是以讹传讹,越传越讹了。
“得与亡孰病?” 到底得什么?亡什么呢?亡,读wáng,在这里是失去的意思,有成语“亡羊补牢”,不是死亡、灭亡之意。“得与失”,谁都愿意“得”不愿意“失”。而在这里,得是指得到虚名和财货,失是指失去生命。所以,得到虚名和财货与失去身家性命相比,哪一样更有危害呢?这就不言而喻了。“病”字,不仅是疾病的意思,还有错误,祸害,责备,担忧等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