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壮阔的七律诗,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七言绝句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9 03:05:40

孟浩然、王维和李白三人的诗中,都把自己的伤感与惆怅写得十分明白。孟浩然是因为空有抱负而不能实现,才会在面对羊公碑时,“读罢泪沾襟”。

王维是因为思乡而不能回,才会“遥知兄弟登高处”。李白则是因为自己的文章无人欣赏、才华得不到施展,才会想要“散发弄扁舟”。

可是在《登高》里面,杜甫并没有耗费笔墨去说明自己为什么“悲秋”。尤其是在他这首诗的前半部分,纯粹就是靠环境描写,一直在渲染“悲剧氛围”,完全省略了前因后果。

别人写的“悲秋”,要么因为失意而潸然泪下,要么因为失意而黯然神伤,还有很多人因为失意,要避世远去。可是杜甫在《登高》里面,并没有这么写。

杜甫着力渲染秋天的悲伤情绪,还把这种“悲伤”的情绪写得“波澜壮阔”。和《登高》中的“悲壮”比起来,别人写的“悲秋”,都显得像是小打小闹,自暴自弃。

杜甫最壮阔的七律诗,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七言绝句(5)

杜甫的《登高》,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诗的前四句渲染情绪,占掉了全诗二分之一的篇幅。第二联中“无边落木”二句细腻的“展现”式描写,被认为具有“拔山扛鼎”式的悲壮。

诗歌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二句,视角终于从外面的景物,转移到了作者本身。终于开始写自身的不幸了,但是杜甫并未因此落入前人窠臼。

按照《鹤林玉露》作者的说法,短短十六个字,包含“八个转折”。意象之丰富,对偶之精确,怎能不让人叹为观止呢?

同时,《登高》整首诗的结构布局也是一绝。诗的第一、二联是从较远的距离观察外界广阔天地的变化,借以渲染“悲壮”的情绪。

第三联则是从中等距离,以“万里”的“空间”和“百年”的时间来写自身与“秋境”的契合。末尾“艰难”二句,是“微聚焦”,直接写自己因病而不得不“停”止饮酒。

杜甫最壮阔的七律诗,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七言绝句(6)

除了在整体结构上由远及近,由外及内地倒推,这首诗在第一联与第三联里,也都用了“三层”递进的写法,在对仗与递进方面做到了极致。

所以即使在最挑剔的人看来,这七律也是写得相当精彩的。它绝非现代一些小朋友误以为的,“只是在合乎格律方面做得好”,不然怎么可能会被称赞那么久呢?

结语

杜甫的《登高》,是他晚年成熟期最有名的代表作。

这首诗之所以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除了是因为它在格律对仗方面的确表现优秀之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杜甫在“登高悲秋”这一主题上作出了“突破”。

与此同时,这首七律借“登高悲秋”主题,化“悲伤”为“悲壮”,扩大了同类诗歌的悲剧审美范畴与创作格局。

虽然杜甫一生经历坎坷曲折,但是他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每当面对挫折的时候,他从不自怨自艾。即使在人生中的最后几年,当他漂泊无依,流浪江湖之时,还一直在关心国事。

杜甫最壮阔的七律诗,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七言绝句(7)

杜甫常恨自己“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曾经誓言“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所以即使老病衰朽、穷困潦倒,甚至命不久矣,杜牧也要发出与壮阔的天地遥相呼应的悲鸣声,好教人闻之动容。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