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长醉不愿醒的上一句,但愿长醉不愿醒的前一句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9 22:32:43

(蓄须明志的梅兰芳)

艺人们无法一死了之(活着总是好的),于是只能承担亡国奴的悲愁。王福庵的拒不出任伪职和他的“日刻一印”,显然也是无声的反抗,我能日刻一印,但就是不给你们刻(他是称病不任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大师有多勤勉,多自律。你看,吴昌硕说自己“与印不一日离”,大致也有这个意思,大师们之所以是篆刻大师,是因为他们都是将“刻印”视如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人。

二、表情达意的一方印

今天要读的这一方印,也是国难时期的作品,就是这一方:

宁愿长醉不愿醒的上一句,但愿长醉不愿醒的前一句(5)

(王福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与上一方印不同,这是一方多字白文印,也看边款:“屈子独醒,自投汨罗,福厂鉴此,但愿长醉,借太白诗作印自嘲,处此浊世,醉寔(实)不易。戊寅家中刻罢漫记。”

苦闷啊,难受啊,醒着不如醉去,所以大师“但愿长醉不愿醒”。但愿长醉不愿醒出自李白的《将进酒》,那是一首“恣欢谑”的诗作,但大师此作引用这一句诗,当然不是这个意境取向,他是真的不愿醒,不愿看到国家和民族承受苦难,因为他在前面说:“屈子独醒,自投汨罗”一句,屈原的众人皆醉他独醒是以他举身投汨罗为结局的,是生命的代价……

苦闷啊,难受啊,醒着不如醉去,于是,他在万般痛苦之中奏刀刻了这方印。艺术最动人之处,就是他是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而欣赏者如果想要理解一件艺术品的精彩,就要设身处地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技法上的可观之处

1、斜角呼应

这方印,总共七字,全印排成三列,字数呈“二三二”布排,大师依照文字素材将两个“愿”字安排在印面的右下和左上两个位置,天然的斜角呼应:

宁愿长醉不愿醒的上一句,但愿长醉不愿醒的前一句(6)

(斜角呼应的两个“愿”字)

其实,我们看上图,这种呼应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呼应,占地面积上,也同样是斜角折叠式呼应的。

2、文字的欹斜姿态

同前天讲的“饮少辄醉”那方印一样,这方印里也有醉的文化因素,所以,王大师巧妙地安排了多处欹斜的元素,如:

宁愿长醉不愿醒的上一句,但愿长醉不愿醒的前一句(7)

(印中的欹斜元素)

“但”字“旦”部的下横不是水平的,右下的愿字左部的竖笔是头部偏右的,醉字的酉部倒向了左侧,与右侧的末笔的斜势形成对抗,不字的中竖也不垂直,左上的愿字左部竖笔头部是向左的(与右下的正好相反,构成的是东倒西歪的醉态),醒字的星部,也倒向酉部,甚至靠在了一起。

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当内容所表达的意境需要这种欹斜时,如果刻得工工整整,那么,在审美上自然就少了文人的雅趣。这其实是文人印与匠人印的“临界点”,当然,相对来说,刻得如标尺一样工整虽不容易,加上这种“欹斜”的元素更不容易,因为控制不好,协调不够,印面就会显得凌乱不堪了。

3、疏密的强化

这基本上是一方满白印。我们说过,赵之谦之后,印人们刻白文印,几乎都会留出醒目的“红地”,即强化出来醒目的疏密对比点,这方印,在字形上,七个字中,只有“但”字或“不”字有造“红地”的可能,大师的做法是,强化这两处的“红”的感觉,方法是:但字的“日”部,加大了外框,里面的分隔也不均等,强化上半部的红空,“不”字的做法是将左右两笔尽可能向两侧外扩,造出了两块红地。

宁愿长醉不愿醒的上一句,但愿长醉不愿醒的前一句(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