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是指什么数,三五的特征是什么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0 05:18:09

三五是指什么数,三五的特征是什么(1)

选择性必修下册

《氓》

1.卜筮:即占卜。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筮,用耆草的茎占卦。

2.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用以指代少年时代。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蜀道难》

1.五丁开山:据《华阳国志》《蜀王本纪》《水经注》等古*载,战国中后期,秦惠王见古蜀第十二世开明王朝国力衰退,蜀王荒淫无道,便欲伐蜀,但苦于崇山阻隔,无路可通。大约秦惠王深知蜀人有崇信巫术鬼神的迷信传统吧,于是心生一计,请人凿刻了五个巨大的石牛,以赠送蜀王。秦王派人在石牛屁股下放置黄金,每头牛还像模像样地安排了专门的饲养人员。蜀人一见之下,以为是天上神牛,能屙黄金。蜀王大喜,便派国中五个有移山倒海之力的著名大力士,开山辟路,一直将石牛拖回成都。这就是“五丁开山”的传说,而这条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亦称剑门蜀道的最初的来历。

2.六龙回日: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日神羲和驾六龙以乘车,载着太阳在天空运行,从扶桑至虞泉循往往复,形成昼夜。后因以“六龙回日”用为太阳神的典故。

3.扪参历井:参、井,星宿名,二者邻近,分别是属和秦的分野(古人把地域和星宿分别对应,称为分野)。

4.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说,把天象中十二星次的位置与人间社会的地域结合在一起。这种理论,就天文学来说,被称为分星;就地理来说,则被称为分野。

5.子规:又叫杜宇、四声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归。在传说中子规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6.锦城:一般指成都。成都不仅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口岸。从两汉至三国蜀汉,成都精美的蜀锦一直受到官方和民间高度赞赏和欢迎;这一时期,成都因出现一座专门织造蜀锦的官营作坊“锦官城”而获得“锦官城”和“锦城”两个别称。

《望海潮》

1.三吴:三吴为一历史名词,是东晋、南朝时的地理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指的是吴郡(今江苏苏州)、吴兴(浙江湖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三郡,会稽为三吴的核心。而广义除吴郡、吴兴、会稽三郡外,还包括了其他一些郡。

2.三秋桂子:三秋,这里指农历九月。中国古代的三秋有三种含义。①指时令。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②指时间。《诗·王风·采葛》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也就是说最早的三秋指的是时间九个月。宋·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在这些著述中一秋则代指一年,三秋指三年。③特指秋收、秋耕、秋种,一般用在特殊语境中。

3.羌管弄晴:羌,指羌族,是我国古代民族,原住在以今青海为中心,南至四川,北接新疆的一带地区,东汉时移居今甘肃一带,东晋时建立后秦政权(公元384—417)。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

“四夷”:指“东夷、北狄、西戎、南蛮” 

①夷: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东方各异族的蔑称。

②狄: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北方各异族的蔑称。

③蛮: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称呼。

④戎:我国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统称。

⑤胡: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秦汉时多指匈奴。

⑥东胡:先秦时代我国东北部的一个民族,后分为乌桓、鲜卑两族。

⑦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无文字。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

4.凤池:指朝廷。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扬州慢》

1.黍离之悲: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首诗。《毛诗序》称,周大夫见故都的宗庙宫室倾覆,遗址上长满了茂盛的黍子,于是写了《黍离》一诗表达自己的忧伤。

2.淮左:宋在苏北和皖北(江淮及沿淮地区)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淮南西路称淮右。淮右多山,淮左多水。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所以“淮左”就是江淮东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淮右”就是江淮西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安徽。

《阿Q正传》

1.土谷祠:即土地庙,旧时祭祀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的地方。土谷,即土地神和五谷神。

2.文童:即“童生”。明清科举制度,凡在县学列名学习准备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或“儒生”,也俗称“文童”。

3.赛神:即迎神赛会。旧时的一种民间习俗,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酬神祈福。

4.哭丧棒:旧时儿子在为父母送葬时手持的“孝棒”。

《项脊轩志》

1.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这里的“三五”是两数连用表示相乘的用法,这种用法在古今诗文中寻常见。如“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即指农历的十五、十六。而“浅素微红,迷朱乱碧,三五年华二八时”(清姚燮《疏影楼词》)则指十五、十六岁。需要注意的是,“二八”只用于女性。

2.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3.束发: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子十五岁。

4.象笏: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持笏,供指画和记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5.吾妻来归:来归,指女子嫁到夫家。归字本义一般认为是女子出嫁。

6.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石钟山记》

1.德兴尉:尉,县尉,是一种官名(相当于公安局局长),秦、汉制度,与县丞同为县令佐官,掌治安捕盗之事。 尉,作为武官的称谓,自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历经两汉唐宋,直至明清,到了现代才转用为表示军官的一个等级,专门成为军衔的一种称谓。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2.无射(yì)钟:《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曾命铸造“无射”。无射,十二律吕中六阳律之一。因钟声合乎无射的音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等,是古代中国人将荧惑星(火星)、辰星(水星)、岁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镇星(土星)称为五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七曜。

2.辰极:即北斗。

3.《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的十书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它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并证明了勾股定理。

4.晷: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后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中国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式日晷)。

5.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我国普遍存在的对历法的两种称谓:公历,农历(闰年有13个月,原因是其年月亮要绕地球13次才满一年)。

6.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7.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