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现在更常见的用法是指植物身上类似肿瘤的增生,比如古柏树干上的“树瘿”。
曾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恨铁不成钢,骂他“竖子不足与谋”的谋士范增,后来因为刘邦的离间计,遭项羽猜忌,告老还乡,结果路上“疽发背而死”。疽(jū)字专指一种毒疮,溃烂感染会致命。至今仍有一种急性传染病名为“炭疽热”,症状之一便是皮肤溃烂。
古人对狂犬病也有认识,称之为“瘈”(zhì)。《左传》有“国狗之瘈,无不噬也”,就是说染上狂犬病的狗会发疯乱咬一切。所以还有个成语“瘈狗噬人”,指恶人如疯狗,胡乱伤人。
折磨老年人的风湿病,称为“痹”,引申为麻木之义。嵇康的朋友山涛劝他做官,嵇康拒绝,称自己有七条受不了,其一便是“危坐一时,痹不得摇”——做官要正襟危坐,时间一长便会腿脚麻木。此刻坐在办公室的打工人们,应该对他这话深有同感。
有些传染病在古代夺命无数,令人闻之色变,比如“疟”(疟疾,俗称“打摆子”)和“痨”(结核病)。但随着人类医学的进步,今天它们已经被抗生素等药物制服。
疒部还有些字,指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的衍生物。比如疾病的外部特征“症”、常见症状“疼”“痛”、表示治病的“疗”、病愈后留下的“疤”“痕”等等。“瘦”也从疒,疾病往往令人消瘦,所以瘦在古人眼里自带三分病态。今人以瘦为美,不是因病而瘦,却是为瘦而病(营养不良等),因果颠倒,大可不必。
文字里的医疗史话
商代有“降疾”之说,意思是疾病是上天降祸于人。譬如甲骨文记录“王心荡”,是一种心脏病,也是上天对当政者的警示。
既如此,治病也得靠沟通天地鬼神的人。商代“巫医”连称,巫师也扮演医生的角色。除了祈祷,他们其实也会动一些“外科手术”,比如甲骨文中有字是这么写的:
这是一只手拿着尖锐的针状物,刺向一人肿大的腹部。经学者考证,这是“殷”字,可能是指用针刺治病,比如穿刺脓肿、放出瘀血之类的。
金属普及之前,很多巫医用的是石针,也称为“砭”,成语“针砭时弊”便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