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读音一声还是四声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0 08:53:29

闲来无事翻看《新华字典》,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方言用字,进而又由这些字想起一些事情,于是记录下来。

之一: “滗”

滗(音bì),指挡住渣滓或泡沫把液体倒出来。

这个字在南八乡人的生活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用字。而且在其原有的意义上有所引申,但凡把液体倒出来都可以称之为“滗”,而不必挡住渣滓泡沫。

比如“倒茶”我们一般叫“滗茶”,来了客人,第一件事是“掇凳坐”(端凳子给客人坐),第二件事就是“滗茶喝”。小时候,这两件事情是做得最多的。只要有客人来了,母亲第一句话就是:快,给谁谁“滗”茶喝。掇椅坐的事情一般就是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做了。

还有就是我们小时候很穷,吃油都是很节省的,一年大概也就十来斤菜籽油。所以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陶制的小油壶,每次都是从大油壶里小心翼翼的把油“滗”到小油壶里,炒菜时再拿着小油壶沿着铁锅画一个圈圈,让油自己流向锅底。如果你一不小心“滗”多了,锅底竟有油沉积,那是要被母亲骂做“败家子”的。

然而也不是所有倾倒液体都可以用“滗”的。据我理解,要用“滗”,一般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容器要小,精致,比如杯子、碗等;二是比较贵重的液体,比如油、茶、酒等。你要是挑了一担水说“滗”到水缸里,那就是笑话。这个时候,我们也是用“倒”的。

之二:“坌”

坌(bèn),意为灰尘聚集的样子。一看到这个字,我最先想到的是两个场景。

一个是烧灶。

小时候,我们家里做饭都是土灶,烧的是“粑”(稻草等做成的像“8”字的燃料),往土灶里面添柴火我们称之为“施粑”。而“施粑”这类活一般都是家里较小的孩子做的。俗话说“火要空心”,我们小孩子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往往都是干冒烟没有火。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鼓起腮帮子使劲的对着灶门吹,这一吹不要紧,柴火灰夹杂着浓烟就会“坌”我们一脸的。掌瓢的哥哥或者姐姐这时候一般都会大吼一声:搞么鬼,搞得灰直“坌”的。

第二个是扫地。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放学都要打扫教室,而且必须要自己带扫帚。那时候条件差,也没有拖把和自来水,都是干扫。所以每天放学以后,教室里甚至整个学校里面都是灰直“坌”的。扫完地的我们也一般都是被“坌”了一头一脸的灰!

“坌”在南八乡方言里应用时非常多的。刮大风的时候也可以说刮得灰直“坌”。形容一个人跑得快你也可以说:呀勒,跑得好快呀,跑得灰直“坌”个!另外,当你刚刚做完清洁桌面上就有一层灰,这时候你也可以说:空气真脏,桌面一下就“坌”了一层灰!

之三:“抻敨”

“抻”:( chēn)义为拉,扯,拉长。敨:(tǒu)义为把包着或卷着的东西打开。

这里我先来说说“抻敨”连用。在南八乡话里面“抻敨”据我所知至少有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指某东西很平整,比如被子、衣服、纸张等很平整,我们可以说它们很“抻敨”。二是指人长得漂亮,且一般指男性,相当于帅。也就是说南八乡人说一个男人帅不说帅而会说:这人长得蛮“抻敨”的。

“抻”在南八乡话里面是非常常用的字,意义基本接近于平、平整。最常见的组词就是“牵抻”或“拉抻”。这两个词的意思就是把某种东西拉直、扯平。比如床皱了,你可以说:快把床“牵抻”;而衣服皱了,你则可以说:快把衣服“拉抻”。

“敨”,按照字典里面的意思就是拿着画的上轴让下轴做随重力向下打开整幅画的运动过程。而在南八乡话里,“敨”的动作更加生猛。比如衣服上面有灰尘,你捏着衣领上下用力抖动,我们称之为“敨”,这整个动作我们可以说是“把衣服上的渣滓敨干净”。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又要给大家将一个故事了:我有一个同事姓吴,喜欢打麻将,但水平不高,火气也不大好,每次都把口袋里的钱输得干干净净才肯下桌子。因此,大家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吴敨”。意思是他每次都输得衣服口袋像“敨”了的一样干净,一文不剩。何其贴切!由此也可以看见方言俚语的魅力。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就是,我们把漂洗衣服叫做“敨衣服”,这应该是“敨”字的另一个引申义了。农村家庭一般是在家里用肥皂搓洗好衣服以后再拿到水塘或者“港”里把肥皂水“敨”干净了再晾晒。

之四:“厾”

厾(音 dū )义为:用指头、棍棒等轻击轻点。如:厾一个点儿。

“厾”在南八乡话里的读音为四声,基本上同普通话的“豆”子音相同。它的意思出了上述之外,还有相当于插、顶或刺的意思。也就是说除了用笔在纸上打点可以叫“厾点”外,它还有刺穿、顶起或者插入的意思。

还是用一个实例来说明比较好理解。

其一,我们这个年龄小时候都应该有穿缝补过的衣服的经历,当我们衣服上面有一些破洞或开线的时候,我们的母亲就会说:快把衣服脱下来,我给你“厾几针”。 “厾几针”的意思就是缝补一下,当然主要是针对不大的破口。

其二,我们都知道甲鱼好吃。以前是没有家养的,都是靠自己捕捉。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办法就是拿着鱼叉到干了的水塘、湖泊去“厾”,我们称之为“厾甲鱼”。具体方法就是将尖利的鱼叉在泥水里不停的“厾”。因为甲鱼一般都是在稀泥里面的,而“厾”到甲鱼和“厾”到泥土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感觉“厾”到甲鱼了,用鱼叉一掏,甲鱼就浮出了水面。

通过这两个例子,相信对“厾”字有了一定的理解。总之,在南八乡,但凡用尖的或者棍状物体去接触另一个物体,我们都可以用到“厾”。比如刺扎到手,你可以说:刺好“厾”人;瓦房漏雨了可以用竹竿“厾”一下;甚至老人家拄着拐杖来了你也可以说:他直“厾”直“厾”的就来了!

之五:“齁”

齁(hōu)有三种含义:

1.鼻息声:~声。

2.吃太咸或太甜的东西后使喉咙不舒服:这咸菜真~人。

3.方言,很,非常:~苦。~咸。~冷。

在我们的方言里面,实际上“齁”字的衣裳三种含义是三个不同的字。

先来说第一个含义:鼻息声。这个字相信年轻的父母们是最不陌生的,因为婴儿一旦感冒发“齁”了,那就很可能感染得肺炎了。这里里的“齁”指的是呼吸时肺部发出的声音。另外我们在形容某人特别钟爱某种东西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是也会用到 “发齁”。比如说某人爱钱如命不择手段就可以说:你要钱“发齁”。

第二种含义:吃太咸或太甜的东西后使喉咙不舒服。在形容这种感觉时,我们是念“哈”的,我们把这种感觉称之为“哈人”,特指吃劣质食油或其炸过的东西后喉咙那种不舒服的感觉。比如小时候家里穷用糠油炸“麦壳”,吃到嘴里就“哈人”。

第三种含义:很,非常。这个在我们方言口语里面是非常常用的,不过我们是读“呵”的。比如很冷或者很热,我们可以说“齁冷”、 “齁热”,很好吃我们可以说“齁好奇”,说一个人很笨我们可以说这人“齁苕”等等。总之,只要是表达“很、非常”意思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用“齁”来代替。

之六:“庹”

庹(tuǒ)的含义:1.中国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以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为标准,约合五市尺。2.姓。

这个字我们方言念四声,相当于“拓”。现在用的人恐怕已经不多了,但是在我小时候,这是一个最形象的长度单位。那时在农闲的时候大人会“打要”,“要”是用稻草打成的,可以用来捆东西,比绳子粗。“要”的长度大人是一“庹”,而对于我们小孩子就最少要两“庹”了。还有就是搓麻绳,牛绳最少要三“庹”,给我们小孩子跳的绳大人一“庹”就够了。

之七:“埯”

埯(ǎn)字字典里的注解是: 1.挖小坑点种瓜、豆等2.点种时挖的小坑。

在南八乡的方言里面基本上是用的它的第二层意思,而且面也有所扩大。我们把很小的眼、洞、窟窿都称之为“窟埯”,比如墙上的小洞我们称之为“壁(南八乡方言念bia,四声)窟埯”,麻雀最喜欢把窝做在“壁窟埯”里。我们夸一个人聪明可以说:这人真有心肝“埯”。意思就是说这个人有窍,像藕一样心里有“埯”。

我们比较常见的一句骂人的话是:嗯哈了埯。意思是:你瞎了眼。莲蓬里没有果实的地方我们也称之为“哈埯”,义即像瞎了的眼睛一样没有内容。

水是很重要的东西,没有水水稻就无法生长,农民就得饿肚子,所以每年到了播种的季节我们都要把田埂上的放水沟用泥巴封住称之为“筑缺口”,把漏水的耗子洞、蛇洞之类的堵上,称之为“堵漏埯”。这些工作稍一马虎,满田的水一夜之间就会漏个精光,稻秧就别想插下去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