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的三大核心内容,孔子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0 14:45:56

原标题:孔子的审美境界与生存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独特而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精神。国内诸多学者参与到中国古代美学研究领域,系统总结中国古代美学的人文智慧,推出系列著作。张明教授新著《审美与生存——孔子美学思想的双重建构》(以下简称《审美与生存》,中华书局2022年版)正是研究孔子美学思想,考察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秀成果。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其美学思想是儒家乃至中国美学的活水源头。张明教授以“审美”与“生存”的双重视角建构孔子美学思想,可谓别具特色。“审美”是一种自由的、超越的生命活动,“生存”则是着眼于感性的、日常的现实生活。孔子倡导以审美的态度、艺术的精神关照生活、体验人生,实质上是将“仁”“美”融于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之中。所以,审美与生存的汇通,恰是诠释孔子美学思想的关键之处。作者以此为依托,从“境域论”“生存论”“审美论”角度阐释孔子美学思想的深层结构,彰显孔子美学对中国美学与现代社会的独特贡献。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论“仁”的内容极为丰富,由“爱人”延伸到诸多美德的称谓,再上升到哲学层面,构建起以“仁”为核心的仁学思想体系。作者认为孔子仁学的核心是一种仁爱精神,并结合“仁者自爱”“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等命题将仁与爱贯通起来,强调仁之“爱”的四个面向:自我之爱、亲亲之爱、他人之爱、境界之爱,是“以自我之爱、亲亲之爱为根基,沿着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向外做无限扩展,推及他人,推及社会,推及天地万物,使万物和合于爱,最终达到人的身与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作者并不局限于仁学内容的讲述,而是十分注重揭示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文化氛围及对西周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问题,对孔子仁学思想发生、发展的历程、规律特点及内涵特质等都作出了深入的阐释。孔子的仁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德观念,而是一种蕴含着生命化,带有生成性的存在。作者将其概括为“本源的境域性存在”,“‘仁’作为一种‘境域性’存在,其核心就是呈现与揭示人类生命意义之所在”,颇有新意。在此基础上考察孔子美学思想,阐释相关美学命题,有助于突破传统认识论、道德论的思维模式,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立足于仁学思想,作者对孔子美学思想的追索便有了坚实的哲学根基。为此,作者从审美与生存的角度切入,厘清了孔子美学思想产生的心理基础和文化渊源,多维度展现了孔子的德性美、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再归纳孔子美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诗化生存”,由此展开了孔子美学思想的全貌。

通过对“孔颜之乐”“吾与点”“成于乐”等命题的分析,作者认为孔子之“美”是从个体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现实生存角度出发的,既关注主体的感性愉悦,又注重情感的艺术表达,还强调审美与人生的圆融汇通。作者把这种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称之为“诗化生存”理想,它“既是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同时又是至真至纯的审美境界”。可以说,这是作者的创新之处。如书中所述,“诗化生存”是“从整体上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为有限生命寻找永恒家园的生存实践”。孔子所追求的“诗化生存”开创了一条以审美的态度观照生活,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道路,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民族特色及文化魅力所在。

孔子美学思想作为儒家美学及中国美学的思想源头与根基,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作者在充分肯定孔子美学思想对华夏美学的深远影响基础上,又对孔子美学思想中的局限与不足进行了反思,如“缺乏对审美本体的关注”“缺乏对个体性情感表达的重视”“缺乏深刻的审美反思与评判精神”等,以期还原孔子美学的真实面貌。(宋宁 刘大正)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