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权友在训练
解析真正的“四两拨千斤"
作者马权友
“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的高级功夫,也是太极功夫习练者梦寐以求的。提到“四两拔千斤”,往往会有这样的说法:“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以弱胜强”等等。这些说法往往有误导性,其实弱者很难胜强者,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怎么能说以弱胜强呢?正因为如此,谬说弱能胜强,才迷惑人,让人趋之若鹜。是想有多少弱者用"四两拔千斤”,胜过强者?无稽之谈。再说“引进落空"和"借力打力”,请问:弱者引得动强者吗?退一步说,对方中定了身体,强者能引动吗?强对强,谁叫你借力?什么“引进”?什么"借力”?自身不强大,想拨人家,就是纸上谈兵。那么,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就不存在"四两拨千斤”吗?不是的,多年的练拳、教拳及实用经验告诉我:太极拳功夫中,有真正意义上的“四两拨千斤”。
真正意义上的“四两拨千斤”是指施技者本身就是太极高手,利用其灵敏的听劲,找准对方的失控点,巧用冷脆的微小意念劲,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和对方的力合二为一,而不是借力,是合力,按施技者的意图向对方被动方向行劲,从而取胜。"四两拨千斤”从字面上看,让我想到“天平”,一头是“四两”,另一头是“千斤”,要想让"四两”占优势,就得调整天平的支撑点,加长动力臂。其实“四两拨千斤”运用的是杠杆原理。要明确"四两”之劲是太极高手所具有的冷脆意念劲,其劲虽短小,但威力大,是意气劲合一的整劲抖弹。而"千斤”力虽大,但若违反太极拳阴阳虚实原则,两手或两脚用劲均等,形成"双重”病,就会力拙,脚下不扎根,或是立身不正等,这样最易被破坏重心,这时"四两”就可以"拨千斤”了。
"四两拨千斤”是有条件的。一是施技者要有“听劲”的能力,能通过长期放松练拳,让知觉灵敏,能以自身的轻灵感知对方之拙,并能找准对方的用力方向和失控点,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二是能运用极轻的意念劲,破坏对方的重心,让其失去平衡。既由“听劲”到“懂劲”,巧用自劲,掌控对方之力,人刚我柔,我顺人背,走粘自如。三是要明确“四两拨千斤”不是借力打力,而是给力助力,既把我的劲力加合到对方力一起,形成破坏其平衡的合劲。这说明,“四两拨千斤”之技,应该是强者之为,用自身之奇功,巧用破敌之技,并非"以弱胜强”。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一次,我带弟子外出训练,晚饭后四名弟子酒后轮番与我试功夫,想借酒劲战胜我这个师父。弟子金楼身材高大强壮,练拳刻苦,功夫上身,根劲很大,酒后使了真劲,决心战胜师父。我们由推手到散手,就如真的实战。夜色中,金楼飞快前冲向我扑来,双掌直奔我的面部,其势之猛很吓人,招架不易,弱者岂能胜他?多年练拳的敏感让我自然右转侧闪,右手与其右臂似触非触,感之其前冲过猛,立身不正,失控点在身前。瞬间,我脑海浮现上领拨其根之意念,就这么一想,意气劲行合一,我右手往前上方一领,只觉我右手轻轻一带其臂,把我的劲加到他的冲劲中,即刻金楼身体上浮,脚下失根,失去平衡,被我拨出数米开外,头差点扎进泔水桶里。看了这个例子,我想如何“四两拨千斤”不用解释了,其足以说明问题。(文/马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