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
五岭2逶迤3腾细浪,乌蒙4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5,大渡桥6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7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2.五岭: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3.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4.乌蒙:山名,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
5.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6.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7.岷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宗明义,统领全篇。开头一句首先指明长征的主体——英雄的红军。用一个“难”字突出了长征的特点,而红军的态度就是“不怕”。第二句是第一句的申说和具体化。“万水千山”概括了长征路上无数的山山水水,也就是*所说的“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只等闲”也正是“不怕难”的具体表现。开头两句气壮山河,豪情万丈,充分表现了红军“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藐视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在红军看来,“五岭”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勇精神。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金沙江宽阔而湍急,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从诗人对长征途上山水的感受,也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红军越过岷山的无限欣喜,淋漓尽致,神采飞扬。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这首诗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史诗。对长征这样重大的题材、重大的主题,诗人却举重若轻,把它浓缩在一首只有五六十字的七律中,用轻快活泼的笔调,完整、集中、突出、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艰苦光辉的战斗历程,展现了红军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惊人的艺术概括力。诗人善于运用极度的夸张、新奇的想象和对比衬托等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红军高大的形象,创造了崇高的艺术境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
《*诗词精读(珍藏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第4版,第93—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