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最火的电视剧,当属《庆余年》,开播以来持续霸占各大平台的网播剧榜首,有关话题也屡上热搜。
相信看过剧的朋友,一定对这个场景印象深刻:
主角范闲被其他才子嘲笑没有才华,范闲用了一首诗打赌,赌搞事的两人如果写不出比这更好的诗,以后就不再写诗。
而这首诗,他选了杜甫的《登高》。
结局可想而知,范闲赌赢了。
现实中,杜甫的这首《登高》在业内的评价里那可是超一流的。
宋朝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评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二联不用故事,自然高妙。”
明朝胡应麟在《诗薮》中则认为杜甫的《登高》“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直接就把《登高》捧到了七言第一的宝座。
这首诗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公元767,杜甫55岁,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想象的安定并没有到来,国家深陷内乱,依然兵荒马乱。
好日子没来也就算了,忧国忧民的杜甫不久前还因直言相谏被贬,只能依靠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救济过活。好景不长,帮他的严武在这一年病逝了。杜甫失去了靠山之后,只剩下一座草堂,就是那个“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破烂草堂,无奈之下,他只能离开成都,一路漂泊流浪到了夔州。靠着当地都督的帮忙,倒也是有田有地,还有住的地方。
他可以在这里安心养老了吗?并没有,当时55岁的杜甫,已经疾病缠身,形销骨立。不仅有身体上的痛楚,还有精神上的。
天下还未太平,当日的壮志少年却已经老了,跑不动了,加上朋友病的病,死的死,大半辈子过去了,他除了潦倒落魄别无其他。
这一年的重阳节,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有感而发,于是就有了这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想要做的想要看的都没有实现,但他的精力和时间已经跟不上了,百年暮齿,多病衰疾,独登台,无亲朋,一生都在漂泊。此时的杜甫,已经不是那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气风发的杜甫了。
这种哀伤的情感,被藏在每一个字里。就如梁启超所说:“这首诗是工部最有名的七律,小孩子都读过的。假令我们当作没有读过,掩住下半首,闭眼想一想情形,谁也该想得到是在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交界地方秋天一个独客登高时候所见的景物。底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那两句,不过章法结构上顺手一点,其实不用下半首,已经能把全部情绪表出。”
所以才成为千古绝唱。
当然除了情感上的,这首诗格律技巧也是高级。《登高》诗谨遵格律,严守平仄。首句入韵,四联全都对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胡应麟评价:“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将自己的寂寞孤独,心伤哀愁融入文字,还将汉文字独特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能写下这种诗的,也只有杜甫了。
所以《庆余年》中,机智如范闲,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剧中的朝代没有李白杜甫苏轼等文坛大哥),用这一首——杜甫磨炼了几十年格律技巧写下的堪称七律模板的《登高》,去“欺负”那些个刚出炉的才子小朋友,一战成名,轰动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