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授二年清化寺碑
在此之前的2001年8月28日,在羊头山清理早已坍塌的清化寺遗址时,发现一通圆首碑,石碑阳面有文字约1400字。虽然上面字迹半数已无法辨认,但这通勒石于唐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由唐代高平人牛元敬撰写的碑文中清楚写有“此山炎帝之所居也,昔者摄提纪岁之后,燧人化火之前,穴处巢居,茹毛饮血......人钦圣德,号曰神农。历代崇恩,峰亭享庙”字样,不仅记述了清化寺兴废更迭,更重要的是叙述了神农炎帝在羊头山得嘉禾、播五谷、制耒耜、教稼穑的光辉伟业。
“维大唐天祐七年岁次庚午正月壬辰朔三日甲午,固迁祖茔。先在神农乡神农里团池店南一达之东”。现藏于羊头山神农庙、勒石于唐天佑七年(910年)的毕刚墓志铭上,从出现的这段文字可以准确的推测:“神农乡”最迟在唐代已经出现。
唐天佑七年(910年)的毕刚墓志铭
作为神农炎帝早期活动的主要区域,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也引以为荣,深感自豪。而这种心情情不自禁地在保留下的碑刻上表露无遗。
“高平,神农尝五谷之地。”在高平市的金峰寺内,立有勒石于元至元六年(1340年)的《金峰灵岩院记》。碑文洋洋洒洒,却在开头用短短的9个字亮明了高平的“身份”,言语中流露出发自肺腑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