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世系总述
“国家之有史,所以垂范。氏族之有谱,所以传古。序昭穆,明长幼,别亲疏,乃考世系之由出者也”(王素言)
三槐王氏溯其源系于盘古,即人文之第一祖也,是“传天地人三皇,至鲁哀公获麟之岁(纪元前四百八十一年),凡三百二十万六千年,分为十纪,……至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九传至黄帝”(详见《史记•三皇本纪》),四十二传至周灵王,当以王氏之血统也。灵王生子姬晋,列为太子。晋因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毂洛两江水患,危及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向父王直谏应以禹王治水之法疏通河道。灵王怒而不纳,并废太子晋为庶人。其子宗敬,视叔父当政日衰,避居太原,时人以为王家,即以王为姓。故自黄帝四十二传至周灵王太子晋始,是为王姓之系姓始祖,也为太原郡王氏之宗祖也。
关于三槐王氏的上源,历来有些分歧,有太原说和瑯琊说。但是各种资料均公认,三槐王氏系姓始祖是曾任黎阳县令的王言。然而,就是在“王言的父亲是谁?”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二十四史》中亦无任何文字提及。因此,有关“王言的父亲是谁?”的问题,只能从一些史料和谱牒记载中求证。 有关瑯琊说有二种:一说是王导后裔的唐末宰相王搏,或王練;二说是王羲之后裔冕或彦枢。有关太原说也有二种:一说是王通后裔王乾;二说是王仲舒之子王哲。
对于上述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证,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辑部经过八年考证,查阅了大量的谱牒资料和史料,统一认同王言的父亲是王乾的太原说作为参考世系,其余不同观点均作为保留,留给后裔贤达继续考证。详细考证依据和方法详见我会编辑部的《关于三槐王氏上源考证总结报告》和《三槐王氏上源的补充考证报告》,均已收集在《三槐王氏考证文集》中。
因此,三槐王氏的上源应从太原王氏王通说起。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初仕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隋大业时上书治国《十二策》,不就,弃官退于河、汾间,以著书讲学为业。通次子福畤。福畤子勔。勔(勉)子怡,累官至渝州司户参军。怡子潜,仕扬州天长丞,赠尚书礼部郎中。潜生五子,幼子质,《旧唐书•列传卷第一百十三》载:“王质(769-836),字华卿,太原祁人……,元和六年(811年)登进士甲科,释褐岭南管记,历佐淮蔡、许昌、梓潼、兴元四府,累奏兼监察御史。入朝为殿中、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郎,为旧府延荐检校司,封郎中,赐紫金鱼袋,充兴元节度副使。入朝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娶荥阳郑氏,生一子庆存,女三。唐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刘禹锡为质撰有《神道碑》。庆存生一子乾,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十一月讨黄巢有功,授忠显校尉。乾生一子言,为三槐王氏之宗祖。
言(869—930年),乾之子,梁太祖开平二年登进士第。梁太祖东讨郓州时,在都指挥使牛存节部任都将,因故弃戎从文,官授从事郎新安(河南府)邑丞、知滑州黎阳令。以曾孙旦贵,赠尚书令兼中书令、许国公,是谓三槐王氏之宗祖也。娶姚氏,追封鲁国夫人,生二子:彻、永。
言长子彻(892—947年),同光三年状元及第,官授承信郎,转承直郎,历任湖北道鼎州和杭州临安府太守,拜左拾遗及河北道青州刺史、嘉善大夫。以孙旦贵,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鲁国公。娶田氏,追封沂国夫人,生二子:祜(祐)、祉。其后裔极其兴旺发达,世系遍及大江南北与海外。
A王祜支:
祜,彻长子,行百一,字景叔,生于后梁贞明五年(919),一说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4)。祜少笃志祠学,名振京师。后汉隐帝乾祐二年,荫补齐州(今河北)别驾。后周初仕魏县(河北属)、南乐(河南属)二县令。广顺、显德间拜中顺大夫、江东道池州太守,入判三司户部沟院。五年(958)三月拜汴京留守,复居于汴王城之东。入宋建隆三年(963)拜监察御史,因奉调以一家百口保赵匡义岳父符彦卿无罪,王祜被贬职为护国军行军司马(州府属官,无实际职掌)。王祜深知“直道难容于世”,即于炎夏之时在开封庭院中栽植三株槐树,并对天祷言:“吾王祜若有负朝廷,三株槐树栽不活。如能栽活,吾之后裔必有为三公者”。他的懿、旦、旭三个儿子中,次子旦果相真宗朝十二年,三个儿子的后裔兴旺发达,官居朝廷者不少,成为北南宋朝廷的“人才库”,社会影响广泛,称王祜有荫德,这支王氏遂被称为“三槐王氏”。大文豪苏轼撰《三槐堂铭》一文以记之;司马光撰《永泰王氏宗谱序》(1068年)引“太宗谥祐为史烈,御祭曰:惟尔祐高标绝俗,正直言身;两都赋就,八斗雄才;腹仕文昌,身藏武库;大吕九鼎之器,明堂一柱之才。六合资润于笔端,九品定称乎舌表;胸中堪镜照秽吏之百奸,时复奇云起彼氏放九硕。对芳躅这当前,宁可孤忠於往昔。岂昧愚忱,竟赴仙游,追踪莫及,时盼葬祭,爱贲始终。”
三槐王氏一千多年来,世系蕃衍海内外,世系总述如下:
(一)长房王懿支
懿(941-1002),行千一,字文德,居河南开封,宋太祖乾德四年(966)登进士第,官秘书丞,知袁州,拜右赞善大夫,直秘书阁学士,卒赠兵部侍郎、工部员外郎,葬河南开封新里乡大边村。娶李氏,赠陇西郡君。生三子:睦、谅、贽。世系蕃衍福建、四川、江西、浙江、湖南、贵州、湖北、云南、山东、北京等地。
1、懿长子睦
睦(963-1033),行万二,讳永兴,字孟和,庠名穆,生於宋建隆癸亥(963年)正月初二日辰时,随父居河南开封。少好学,饱饫经史,宋太平兴国间中举人。欲举进士,叔父王旦劝他放弃考进士,不要与平民争进取。并向宋真宗为王睦求赐一官。宋淳化二年任浙江东阳县令。任间与师爷游万岁山,相中谷溪口五龙汇聚这方处女宝地而卜宅居焉,后官至中书舍人。娶户部尚书周年之女,生三女,赠东阳郡君。继娶陈氏,生宜、贤、安、宣、宝五子。长子宜,仕殿前司副指挥使,卸任安居东阳王宅。
三世臣,官至平海州判官,徙居海州(今福建泉州),历史已九百多年。
四世孙宗瑶迁湖南。
五世孙僖,讳宗清,字验平,生于宋皇祐庚寅(1050)五月初一日,登元丰八年(1085)进士,仕荥阳尉,迁监察御史,右司员外郎,知宿州,任间为民之所爱,遂徙居涪州(今四川省涪州市),为涪州派。
五世孙豪威,字玉衡,又字初若,名始,生于宋治平乙巳(1065)正月,举进士,仕迁江西九江,为九江派。此后,王睦后裔在宋理宗绍定年间分为三大支派:
王睦十世孙居仁,名阳,行望一,字行安,生於宋庆元乙卯(1195年)四月十六日申时,宋绍定元年迁居中王宅。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年)夏,遇特大洪水灾害,冲毁全村,村民死亡大半,幸存者无法生存,避难流离他乡。
二十一世惟梅,迁居浙江武义县,同迁的还有惟槐、惟棠兄弟俩。2002年本族修谱调查,承认是从东阳迁居,但已另挂三槐他房。
二十一世惟桂、惟柳兄弟俩迁居浙江义乌县。
二十一世惟棪,迁居浙江东阳九和乡王宅。不忘祖先是永泰乡王宅人,仍称迁居地为王宅。
二十一世惟彬,迁居浙江兰溪县。
二十一世惟威,迁居浙江东阳四十九都桥头(今木衢桥),该支后裔已分迁以下十多个支派。
七世孙祀,迁居东阳城区。
八世孙宗文,迁居大田村。
九世孙左虎,迁居前马村。
十二世孙大儒、大瑜,迁居长衢(今东阳郭宅),为长田派。
十二世信五公佐焄下第三房,迁居浙江义乌尚仁派;大文公下第二房,迁居上宅派、西塘派;廷樯公,迁居上新屋派。
十五世孙明津,迁居四十九都王宅基,意为不忘祖先是永泰乡王宅人。
十五世明演三世孙国诏,迁居浙江永康县太平村;明洙三世孙国嘉,迁居永康县四十五都上庐村派;明涛迁居前马派。
十九世孙嗣朝、嗣信,迁居上宅派;嗣荣次子茂壁,迁居浙江仙居县七都树园;三子茂辉,迁居永康县上田派;嗣红、嗣绅、嗣绶,迁居西塘派。
十九世嗣辉次子茂富,迁居浙江台州黄岩县;嗣曦次子茂彭,迁居宁波;嗣禄,迁居东阳玉山;嗣农三世孙裕凤,迁居福建省;嗣采、嗣文、嗣美三兄弟,迁居浙江淳安县花墙里坑外。
二十三世孙俊瑜,迁厂街派祖。
二十四世孙大川,从永泰乡王宅迁居本邑五十九都王宅,入谱村称北山王宅。
另有两个小山村王宅和王家庄,他们始终不忘祖居王宅,仍称居处为王宅。
王睦十世孙居义,名昇,行望二,字行宜,生於宋庆元戊午(1198年)十二月初五日午时,幼少才思过人,书经合卷不忘,文辞铿镪雄辩,搦管似凤飞舞。中取举人,初仕儒学教谕。理宗乙酉年(1225年)迁东阳县令。理宗丙戌年(1226年)任枢密院编修。元兵入侵中原,投笔从戎,仕兵部参谋官,功陞兵部员外郎,因不满贾似道消极抗元,遂解甲归田。娶何氏,生二子:安容、安守。后裔分居东阳县、嵊县、新昌县、缙云县、临安县下高村、富阳县、安吉县孝丰、东山垓、湖州城、长兴城、上海、云南、杭州、衢州、宁波等地,主要世系如下:
(言)十五世安守,迁居下王宅村,后裔分居石板塘、下田、西王、跃田畈、茶场、马山塘、缙云、新昌、上海等地。
十八世道六公,庆诚进士出身,仕福建县令、州通判。
十九世福童,迁居东阳县七都,后裔分迁两脚新屋、三甘塘、义乌苏溪。
二十世应麟,迁居东阳县廿七都玉溪,后裔分居十七都潦溪,李宅乡省吾桥,十九都新屋,六十四都三保金村,二十四都十二保蟠溪,以及杭州、衢州等地。
二十世应鲲,迁居新昌三透屋、西京湾等地。
二十世应典,迁居廿一都上村,其子文贵公仕游击,后裔分七房。
二十一世文熠,迁七都梧庄荷塘,后裔分迁诸暨县及临安县下高村。
二十世文淋,迁居廿一都西王村。
二十一世文汯,迁浙江缙云县城关。
二十一世文望,迁浙江新昌县城北。
二十二世庆延,迁东阳县四十五都王宅,不忘自己是永泰乡王宅人,居地仍称为王宅村。
二十三世仕槐,迁东阳县七都。
二十四世元宦,迁居福建(山秦)屿。
二十五世德祐,自七都分迁廿三都胡村之十二保大山村。
二十五世承铣,先迁居义乌县,后回迁东阳五都下处村。
二十六世懋益,迁东阳县玉山区二十五都十保马山塘村。
二十七世思荣,从艺江西婺源之金源山头,其孙继先中举康熙壬戌科武状元,落籍江西。
王睦十世孙居敬,名东,行望三,字行舜,生於宋庆元戊年(1198年)十二月初五日申时,与二兄居义是双胞胎。三兄弟分居时迁居王宅以西称“西王宅”(简称西宅),发族甚盛。不几,风水逆转,搬迁至八都十四保上蒋,再转迁至本邑四都十一保湖沧,后裔分迁。
十一世俶,仕剡县(即嵊县)教谕数年,迁居剡邑城里塘。
十三世道恩,迁居南宅一派;复孙,迁居奥里一派。
二十世欚,迁居新宅;枋,迁西山派;曜,发祥林头。
二十一世仕奇,迁长松一派;景义、景祥兄弟迁义乌一派。
二十一世正、祥、祈、福四兄弟,迁居南宅一派。
二十一世深、清兄弟俩,迁居浙江诸暨和山阴(今绍兴)。
二十一世海、清,迁居东阳县八都二保大里村;大演,迁居新宅派。
二十一世沍、濠,迁居西山派。
二十一世涵、沂,迁居东店派;王信迁居林头;王连迁居始银。
二十一世浗、渟,迁居浙江诸暨县。
二十一世溍,迁居五都七保王宅,不忘祖先是永泰乡王宅人,仍称迁居地王宅。
二十五世得祚,迁居长松一派。
二十五世得道,迁居浙江义乌六十八都。
二十五世得宣,由浙江诸暨迁二十一都黄塔头。
二十五世得求,迁浙江嵊县四十三都楼下村。
二十五世得维,迁浙江临海海门所。
二十五世得绘,迁江苏省苏州常熟福山。
二十五世得京,迁浙江诸暨三十八都光田寺口。
2、懿次子谅
谅,行万五,字仲睦,名淳,世居河南开封,宋瑞拱二年(989)举进士,官至河南司法参军、转运使。娶司马氏,继李氏,生二子:克、鲁。
谅三世孙(言七世),随宋室南渡时迁居四川。
谅五世孙律,随宋室南渡,知黄岩县令,知临海县,迁居浙江湖州。
五世孙从,随宋室南渡,官承议郎、台州通判、知信州,后隐居宁波鄞县桃源乡。娶金氏,继陈氏,生淹、涵二子。
谅十世(言十四世)孙懋,明洪武十四年(1381)从傅友德元帅任指挥,平定乌撒叛乱,因功受百姓爱戴,定居云南镇雄,后裔蕃衍九个分支,六万余人,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毗邻十余个县(市)。
十九世大贵、大晏,迁居云南镇雄泼机村。
二十二世国安,迁贵州毕节宋官屯。
二十四世君美,迁居攀枝花支。
二十七世永春、永德,迁居云南蒙自支;永耀等多人迁居云南镇雄林口;永和迁贵州毕节三板桥。
二十二世国泰房,迁居重庆铜梁陆赢山(当时传说是重庆六枝岩脚)和贵州大方县响水乡。
二十二世国珍、国珩二房,迁居云南镇雄泼机。
二十二世国梁房,迁居贵州大方县响水乡。
二十二世玉林房,迁居贵州毕节海子街。
二十二世国举房,迁贵州黔西张官屯。
另,二十一世德培,迁四川高县归化乡华阳支始祖。王纲迁贵州毕节。镛公迁四川。献公迁四川高县。
二十三世承舜,迁居江西南昌丰城县。
二十四世文亮,由江西丰城赴云南平叛,功升云南通判,迁云南镇雄。纲公二十九世仕华,迁贵州毕节水东门支;仕卿迁四川高县定边乡支。
3、懿三子贽
贽,世居河南开封,自八世随宋室南渡浙江。虞卿迁萧山派之祖,生二子:本、益。益,宋乾道间赘居义乌为一支;本次子巽,迁临安一派。
十一世昆,分居萧山南庄一派;
贽十七世孙琳,分迁萧山东庄一派;
十八世英(1436-1507)由萧山南庄分迁山东滕城洪绪村支。
二十三世在春(1575-1625),字育吾,行纯二十四,登仕郎,迁居北京崇文门外,为北京派,历史已四百余年。
(二)二房王旦支
旦(957-1017),字子明,行千二,河南开封人。宋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历仕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相真宗朝十二年,治国太平,是为三公者之一。旦病重期间,真宗亲临府第探视,并亲手和药赐于旦。真宗视府第房舍旧损,赐金五千两修膳,旦辞曰:吾先祖在汴旧庐尚可栖居。正门坏,可侧门出入。薨年六十一。帝临其丧恸,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封魏国公,谥文正。诏配享真宗庙廷,仁宗亲题:“全德元老之碑”。
娶参知政事赵昌言之女,追封荣国夫人。继娶张氏,生三子:雍、冲、素。世系蕃衍河南开封、贵州、云南、江苏、浙江、湖南、山东、江西、甘肃、安徽、广西、陕西等省地,分支达数千。
1、旦长子雍
雍(984-1045),历任殿中丞、国子博士、通判郑州、淮南、两浙转运使。娶吕氏,继娶李氏,生三子:恰、整、简。
雍长子恰,生三子:实、潛、益。实公居浙江钱清。潛公次子应,应公后裔通公,为河南开封考城相府王氏始祖。 潛公四子志,志公十七传生永贞,为云南永贞王氏支。益公后裔玩初后裔居浙江黄岩等地。
雍次子整公三传生二子:傑、儒。傑公后裔居安徽宿松县南乡杨湾里(又名王祥湾)。儒公徙居江苏溧阳社渚镇,为溧阳社川王氏祖。
雍三子简(又名检)三传生师闵、师闻。师闵生三子扈驾南渡,后居江苏溧阳甓桥镇之樊庄、前王。师闻公居安徽休宁,传至二十一世孙千三公,于明朝中期迁徙至溧阳,生六子,分布在大溪、南渡一带。
2、旦次子冲
冲(988-1029),祥符元年(1008)举进士,调元城令,迁将作监主簿,历官司农丞、赞善大夫。娶沈氏,生四子:庆、吉、靖、革。
冲长子庆。庆生显,显生甫。后裔居河阳县(今河南孟县),余不详。
冲次子吉生二子:嘉绩、嘉言。嘉绩长子澄公后裔分居浙江建德板坞和武陵九江王氏。次子清生十子,分居安徽阜阳宽河、颖淮和台州、山阴、建康、长兴、浦江、孝丰等县。嘉言生二子:云、霖。云后裔居建德县和金华东湄,霖后裔居浙江鄞县。
冲三子靖,靖生三子,吉、耆、罕。
靖长子吉。吉公后裔居安徽凤阳能仁寺镇。
靖次子耆。耆公后裔居上海、松江、宝山、浦东、鹤沙等地。
靖三子:罕。罕公后裔分布天津八里桥,北京芦兴河,安徽定远、马城、淮南、寿县罗汉寺。
冲四子革公后裔分布在浙江江山、景明、蓝田。
3、旦三子素
素公(1007-1073),字仲仪,十一岁丧父,赐进士出身,仕屯田员外郎、御使中丞。因贬,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擢知谏院,累官至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以工部尚书致仕,谥曰懿敏。娶李氏,继滕氏,续张氏,生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
素长子厚。厚公无嗣,立弟巩公长子奇为嗣。奇生二子:倓、作。倓生道、随。道生四子:资之、补之、辅之、翊之。
道长子资之后裔居浙江诸暨柳堰。
道次子补之后裔分布于余姚(王守仁支)、重庆巴綦(藩臣支)、皖鄂(伯武公支)和浙江余杭。
道三子辅之:后裔分布在云、贵、川。
道四子翊之:后裔居诸暨梓里坞。
倓次子随。随公后裔居甘肃民勤和浙江山阴县里支。
素次子固,固公后裔分布在山东莘县、湖北洪湖和江山锦川。
素三子坚。坚公后裔分布在浙江江山、湖南邵东田心、湖北蕲春株林。
素四子巩。在素的九子中,以四子巩为最显。但对巩的儿子颇有多种说法,按王庸敬的《王氏通谱》载,有奇、时、由、皋等四子,另有二子早夭。但据溧阳《东坡王氏宗谱》载:皋有兄如京,为抗金名将。另据广西《湘浦王氏宗谱》载:巩赴广西全州避难时,带去一子,名得全,繁衍至今为湘浦王氏。因此,本总谱载巩有奇、时、由、 皋四子,另加如京、得全二子,待今后考证清楚再作安排。
巩有子六:奇、时、由、皋、如京、得全。
巩长子奇出继伯父厚为嗣。
巩次子时公后裔分布于浙江萧山、苏州东洞庭(王鏊支)、徐州莫釐王氏、金华、无锡、淮南潘集、山东莘县、江苏泗阳桃源王氏(东支、西支)、甘肃什川、镇海、绍兴、澧州、湖北监利等地。
巩三子由公后裔分布在湖北汉阳、湖南邵陵、中梅水竹林坝、四川巴中(玉京公支)、重庆云阳(黄村支)。
巩四子皋(1081—1156),行四四,字子高,官至殿帅府太尉,晋柱国太傅(秩从一品)。世居汴京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是宋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之玄孙,北宋杰出的宰相、魏国公、文正公王旦之曾孙,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懿敏公王素之孙,太常博士、宗正丞定国公王巩之四子也。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三月,皋公以太尉扈高宗南渡驻跸平江府(苏州),始占籍长洲县(苏州吴县)荻扁村。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皋公因两次护驾有功,加辅国将军,拜殿帅府,进太尉,授世职,诏赠晋柱国太傅。后因金兵屡侵,康王(即高宗)听信议和派主张,放弃北伐,决定与金议和。皋公一片忠心,满腔热血,“亟请上出师,复中原,迎二帝”。但朝内矛盾重重,终使高宗放弃中原,苟安东南,迁都临安(杭州)。皋公见朝廷腐败,收复中原无望,悲愤交加,怫然曰:“西湖一洼水,何足济天下事乎,吾亦从此逝矣!”遂弃官隐居苏州阳澄西之荻扁。据考,“苏之荻扁”,即今苏州市相城区(吴县)太平镇王巷村。
皋公生子三:易、铎、胤(允)。原配赵氏生易、铎,继娶邢氏生胤(允),俱累赠国夫人,封汝南郡君。
长子王易,字吾置,袭父爵,袭授殿帅府太尉,镇守海虞,其子孙迁居昆山沙头,后散居于海虞、澄江、太仓、常熟、上海郊县一带,世称三沙王氏东沙支始祖。
次子王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在苏州世守祖业,留居荻川,其后代子孙在苏州府内,散居于泰州、兰陵及宜兴、武进一带,世守荻扁父业,世称三沙王氏中沙支始祖。
三子王胤,字吾曾,为宋显谟阁直学士,兼枢密副使、权判常州府府事提举(秩正三品)。胤公一生淡泊名利,性好游历,徙无锡县开化乡(现无锡南方泉塘前村),后分居无锡沙头白龙山下(位于南方泉、金鸡山、白龙山、凤凰山一带),世称三沙王氏西沙支始祖。皋公作为三槐堂三沙王氏“南渡一世祖”,到苏州奠基,繁衍后代,延绵不绝。世人称三槐堂 “三沙王氏苏州南渡始祖”,故而皋公被尊为三沙王氏始祖。三沙王氏历代主要集居于长江三角洲的苏、浙、皖、沪地区,经过900年繁衍发展,现代就已经收集到近五百多支系(派),后裔遍及神州大地和世界各地。
三沙王氏始祖皋公举家南渡时,牢记曾祖旦公“凡我子孙后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的教诲,将王氏家谱连同木刻版牒装了数车,一起南运,南宋文武官员无不叹服,交口称奇。他还亲派次子王铎携家谱赴临安,到同任过殿帅府太尉之职的岳飞家中,请他为《王氏宗谱》作跋和题字。岳飞一则为王皋的“斥金虏拒叛臣”护驾大功而感动,二则为王氏后裔代有贤才而欣喜,细读王氏家谱,看到王氏谱“懔然完帙阅历异代而光远有耀”,旋欣然激情挥笔为《王氏宗谱》写“跋”后,并按王铎其父皋的嘱托,又亲题 “王氏世宝”四字,作为《王氏宗谱》之卷首。岳飞的题字和《王氏宗谱•跋后》收录在《三沙王氏统谱》(清)光绪五年王锺等编修的卷首中,并有许多三槐王氏宗谱,以及全国诸多王氏家谱辑录。
三沙王氏有着丰富的家谱资料,目前,已能查阅到的有:清•光绪五年王锺等编撰的《三沙王氏统谱》;(清)光绪二十年王庸敬编撰的《三槐王氏通谱》;(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王慰祖总编、王汝舟协修的《三沙王氏宗谱》;以及《尚儒王氏宗谱》、《太原王氏皋桥支谱》等数十部有关三沙王氏的家谱。其中光绪五年王锺等所编修的《三沙王氏统谱》,数量之大,内涵丰富,全谱120册,一万六千多页,载录了三百五十多支(派)的世系资料,为研究三槐堂三沙王氏提供了可靠的关键性资料。
巩子:如京。如今公系临淮王氏,其六世孙分为五房。
大房安公子孙散居安徽凤阳、云南镇雄、安徽桐城、江苏溧阳、溧水。
二房实公子孙居安徽淝南。
三房富公子孙居云南永胜。
四房宪公生崖,崖公生三子:成、弼、铭。成、铭二公后裔居凤阳武店,弼公后裔因赐死,其六子散布在安徽、湖北、四川、山东烟台等地。
五房宾公后裔居安徽太和。另外希吕公子元晟公,后裔散布于浙江诸暨鼓门、陕西三原、云南保山等地。
巩子得全。据谱载为巩第二次来广西避难时携带同来,后裔居广西全州汀浦。为王巩墓所在地的后裔。详细待考。
素五子本,据传后裔分布在安徽凤阳、䨥丘、宿县固镇、怀远等君王支,以及长丰县王氏等。。
素六子硕。硕公后裔今分布在江苏泰州。硕公传十五世轼公,为泰州海陵王氏始祖。
素七子凝。凝公后裔散布在浙江山阴、嵊县、萧山、河南光山、江西兴国、于都等地。
素八子常公,宋高宗南渡后居临海县。
素九子奥公后裔徙四川珙县等地,居育贤乡老鸭沱。
(三)三房王旭支
旭(960-1027),字仲明,号子晖,初荫补太常寺太祝,知缑氏、雍丘等县。真宗时为殿中丞。兄王旦任宰相,避嫌辞官。旦卒后以兵部郎中知应天府,卒葬河南开封大边村,赠兵部、户部尚书。娶虞氏,赠太兴郡君,生七子:粹、质、玄、徽、诲、端、志贞。
旭长子粹,迁四川平昌颖龙镇金沙村。
十八世信迁江西太和,转迁湖南茶陵,再迁祁阳。
二十二世春一、春二分别迁新庙下王家沟、大石砍石铧头。
旭次子质,据王庸敬《通谱》载,质有三子毖、规、复;又据《楚南上梅王氏通谱》载,质另有八子:居厚、承裕、宣礼、崇让、明远、祉德、几复、传正。即质应有毖、规、复、居厚、承裕、宣礼、崇让、明远、祉德、几复、传正等十一子。其中毖后裔六世迁江西南昌筷子巷,留居河南开封。
十二世震迁太乡城头。十二世千一迁白云村,十三世千九迁青山支。
十三世千三、千七迁湖南大帮;千四迁监利武昌,下分迁白螺礬、朱河、三塘、仕仁套、孙弯、荒湖、龚场、王家、肖桥、聂河、草场、东湖、朱田等支。
十四世道澄迁湖北监利县;从善、文公、隆盛分别迁监利县古江、河头、王厂三支。
质八子明远,字一统,邑庠生,宋大理寺评事。元丰八年由豫章迁入潭州(湖南湘潭)麻石郊,再迁邵州新化县(现隆回县高坪镇),隐居湖南上梅。娶胡氏,生四子:崇伯、章伯、奇伯、秀伯。崇伯生正道、正诚、正忠、正信四子,随父迁金凤山麓,四子均为今湖南省上梅王氏,是王旭在湖南一大支派。
正道支迁居溆浦县龙潭司,新化县西溪,兰阳桃、花江泗里河。
正诚支居新化县富溪、太平铺、官庄坪。
正中支居新化太平坳,隆回县高坪、鸟树下。
正信支居鸟树下羊古坳水西、洞口县毓兰等地。后裔遍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3000多个自然村,人口达六十余万。
质十一子传正后裔迁天台,东阳盘溪、东山坞,大龙山,洋溪。
旭三子玄,系旭公大支派。旭随旦叔到苏州为官,留居苏州昆山,世称昆山王氏。玄长、次二子彝、制,迁新漕里积善乡。
玄长子彝的后裔中有一支迁重庆黔江,为九龙支。
玄次子制的后裔均德(晋十四世),其长子德兴,主要为东支移民支,即从山西洪洞迁苏北、鲁、皖等地。如睢宁双沟连心支,下分十二个分支、十多个县市、166个乡镇、400多个村,王姓人口八万余,主要为徐州北小塔山、营王、睢宁古邳东头五沟,江苏邳州市等。均德次子仲文,其子英在明洪武年间赴西南剿匪有功,落业贵州毕节;另一子芬留居昆山,后裔有上海嘉定王氏等。
均德三子德源其长子纯武公,为元北京吏部右侍郎,元亡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率军征南,为监军,功勋卓著,后奉命充屯田守,又多次建功。后裔散布云贵一带,成为著名的威宁王氏。目前主要分布在草海大桥,石河撒麻地及石河营盘山,贵州威宁赫章、草新坪、哲党镇、么站镇、小山山,云南宣威市围仗乡、来宾镇;贵州遵义小湾、东隅里。
二十四世双位、世贤、廷治、宗文、宗武分别迁贵州水城,罗州王家、盘溪、毕节等地。
二十七世尊爵、弘爵迁云南、武定、普仓;世爵、尚爵、锡爵迁云南宣威倘塘发赛;嘉爵、起凤迁贵州威宁。
四子徽后裔迁料马场、程州、宛丘、四川等地。
旭五子诲后裔迁浙江桐庐、菱湖、潘川、贵州遵义、云南镇雄、四川、金陵、东阳洋溪等地。
旭六子端后裔迁江苏宜兴、福建下党乡、浙江萧山凤凰坞、会稽、山阴、嵊县罗松黄坭塘等各一支派。伦后裔也有在开封等地。
旭七子志贞迁居四川省宣汉县,后裔分居马三垭等十几个分支。
B、王祉支
祉(926-1002),彻次子,名景安,一说锡畴,字元叔,行百三,后晋天福十二年(947)进士及第。宋建隆初举茂才,授河南陆海州教授。以孙轸贵赠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娶田氏,生二子:献、似。后裔迁居浙江、江西、江苏、河南、辽阳多个县市。
祉长子献。其五世轸,与从叔勉避难迁陈之宛丘,生五子。六世景华迁居江西高安郡,回迁河南睢阳,生九子,成为宛丘九门,是当地一支王姓大族。
六世景恪、七世阳恕迁浙江义安县(今诸暨)枫桥银冶乡。八世景章长孙伋与俣,宋室南渡居浙江余姚东门;伶迁居山阴;锡,南渡后居义安枫桥。
八世铛,居诸暨一派;铢,居广东韶州一派;镇,南渡居余姚乐安湖,为余姚派;鑑,南渡居金陵;铿,居江州派祖。
九世琬,居诸暨银冶乡;绰,迁台州临海;九世远,徙家余姚城东;绰,迁台州临海派祖。
十一世孚、宗伊兄弟俩渡江隐居菱湖杜门。菑,由曹娥江迁剡邑,为嵊县派。
十一世察,迁浙江上虞;汜,赘居浦阳一派。
十三世樟,迁居上虞严家岙派祖;桐,迁浦江派祖。十四世焘,迁明州派祖。
十五世景睦,生五子,迁居夏家桥虞家路王氏之祖;兴仁、兴义兄弟迁上海青龙镇派、重固镇派祖。
十六世大同,迁金陵派祖。
十七世仕愉,迁余姚。
十八世原,元统初迁居萧山昭明里闇衖家焉,为萧山派;丕,元大德间迁居梁湖派祖;十八世懋(1361),迁居江苏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
十九世光祖,迁居上虞县宁远乡派祖;亮祖,居施家堰派祖;
十八世懋后裔二十世福二,迁建康句容县之祖。
二十一世源,随都督同知缑谦征咐密阵亡,其子全,承袭加飞旗尉,遂家居辽阳。
二十二世普延,居镇海派之祖;政,为慈溪骢马桥派;坦,迁居杭州太平门派。
二十三世骥,与二十四世文纪、文纶兄弟,迁湖州埭头派;鑑,迁江苏砀山县派;昇,迁直隶河北永平县派祖;玺,迁居杭州临平派。
二十四世文廉,迁居慈溪德星桥派;文达,迁居北京顺天府派;文华,明正德初迁宁波西门外鄞柳庄派;之臣,迁新湖塘下派;天程,迁居海盐县派;文恕、文治,迁居杭州城派。
二十七世应化,迁居宁波无宁寺派;之臣,迁居江苏泰县派。二十八世隆伯,迁宁波鄞西派。
C、王永支:
言次子永(912-987),字伯龄,其先太原祁县人,仕迁河南开封。宋太祖时从蜀王昶,归朝后迁居安徽舒州,授右补阙,迁起居舍人,拜光禄卿。娶白氏,封沂水县君,生二子:景图、景珉。
永长子景图四世孙埜、五世孙玘,迁居扬州之江都。
五世孙珪,仕宋英宗、神宗朝宰相(1070-1085)十六年,卒於任上。其孙知杰,落籍江西南昌府骆家湾。
十一世国琇,迁居淮安。
十二世华正,后裔分布皖、赣、浙、苏、闽、鄂、湘、晋、陕、台湾等地,人口达二十万。
十三世华,迁居湖北监利县之始祖。
十四世万镒,致仕后迁居白云寨下菖蒲埭口河,后裔分居潜山、太湖、英山数县和岳西县司空山周围及天堂、五河、中关、菖蒲、主簿等地。
华长子德魁,分迁凤落河金鸡山,为新观分支之祖;次子德露,分迁容城巽山角,为新冲分支之祖;德辅迁容城东巽山咀,为新桥分支之祖。
十八世兰溪,生四子,后裔分迁安徽岳西县,陕西汉阳县,镇安县,湖北竹溪县,浙江安吉县和江西、江苏等地。
十九世元昂生得宽、得节二子,得宽后裔分布安徽潜山县横冲、牌楼、塔坂;得节后裔分迁安徽怀宁县万桥、茶岭一带。
永八世孙居正(言九世,1087-1151),字刚中,号竹西,其五世祖埜六世祖玘,为江苏扬州江州派之祖。居正官至兵部侍郎。因责王安石事,被外放为福建莆田县令,后为秦桧所忌,被夺职奉祠十年,将全家遣送海南岛。娶周氏,生二子:斗魁、斗赳,成为琼州王氏的开基始祖。
居正十三世孙清丽,迁居会同南里;
十三世恂子生三子:巨鸾、巨凰、巨凤,后裔蕃衍七县88个村;仁礼,迁居会同县(今琼海县)孟里乡。后自立宗谱。
十五世居期,迁居临高县。
十八世史廷,迁居文昌县迈陈三图山西村。
十九世经升,迁居文昌县博望新村。
二十世文福,明千户司,文武双全。永乐十九年升海防都督。明宣德间迁居乐会乌石埔村。
二十世孙,迁居迈南之祖。
十二世元明,迁海口市永兴儒劳村。
二十二世元统,迁海口市东山镇苍原村、新高坡村。
二十三世元俊,迁居定安、新竹之祖。
居正迁居琼崖(海南)后,嗣孙蕃衍发达(海南王姓人口共有约80万以上,连海外人口约120万左右,王居正后裔则占半数以上),分迁新加坡、吉隆坡、怡保、安顺、梹城、曼谷等地,是三槐王氏又一支大族。
《三槐王氏总谱》行将终稿,这是中华王氏几千年历史之盛大举措。三槐王氏氏族之兴隆,人才之济济,自五代,历宋、元、明、清至今,槐荫千秋,忠精匡扶日月,嘉谋黼黻皇猷,宽仁厚德,廉洁从政,文韬武略,虔诚皇恩。懿行累累,垂范嗣孙,亮节可风,古今犹烈。宗族丕振,流泽绵长,必将昭前贤之伟业,继先世之芳踪,盛传于后,犹未艾也!
《三槐王氏总谱》副主编 王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