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万历年间,从北京到山海关有12万人修筑长城,人员来自十多个省。周边长城所用的砖就是在这里烧制的。”站在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板厂峪村长城脚下,六旬老人许国华为前来研学的学生讲述着关于长城的故事。长城保护员许国华在当地被成为“文保土专家”。他曾主持两期长城修复工程,收集、整理上千件长城文物,建成板厂峪长城文化展馆。许国华说,每一件宝贝都有它的故事,都有先辈生活的印记,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有责任保护好。
四百多年前,一支由义乌将士组成的军队远离家乡,在名将戚继光的带领下修筑蓟镇长城,长期坚守在从山海关到居庸关西的敌台。他们以敌台为家,繁衍生息,后在长城脚下发展出许多义乌兵后裔聚居的村落,秦皇岛市驻操营镇板厂峪村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义乌兵的后代,许国华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感情:“小时候在长城上玩,看见有人到长城上翻砖抓蝎子、挖草药、放羊、搬长城砖,我就心疼!”2002年,许国华当起了长城保护员,全身心投入到保护古长城的工作中。
村里相传,周围长城用砖都是在板厂峪烧制的,但村里村外早已没有了古砖窑的踪迹。许国华搜集史料,发动村民挖地找砖窑,终于发现了长城砖窑遗址。他当即上报,经文物部门发掘,挖出了明代修长城时留存的整座砖窑,当时发现66座,后来又有发现,其中的长城砖基本涵盖了明长城所有建筑所用砖型。2013年,板厂峪窑址群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处开放的砖窑遗址,窑口直径4.10米,深3.78米。窑口周边三个烟道,由窑门、窑室、工作面三部分组成。窑门形制完整,均为半圆形拱门,用青砖砌成;窑室由火膛、窑床、烟孔、烟囱、窑身、窑壁和窑口等部分组成;工作面是指窑室与窑道间的焚口、窑道下的风洞和运输通道。里面还保存着当时烧好的长城砖。
如今,长城砖已成为板厂峪村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许国华建起了板厂峪长城文化展馆,收藏着刻有文字的长城砖,在他看来,每一块长城砖都有历史、意义非凡。“这半块砖是长城文化展馆的镇馆之宝,上面刻有‘董一元’的名字,我们研究发现,他是明朝著名将领,过去板厂峪长城可能就由他管理。”许国华说,板厂峪长城的很多长城砖上都刻有人名和地名,是制砖的过程中刻上去的,记录了从全国各地到这里修建长城的人,显示着众志成城的力量。
在许国华眼里,长城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自2002年发现以来,在板厂峪累计探明了明长城砖窑217座、灰窑24座、瓦窑2座、铁窑10座、采石场1处、军火库1处、庙址16处、城堡3座。鼎盛时期屯兵一万五千人,能够大规模生产长城建筑材料。许国华祖上400多年前从浙江义乌迁到秦皇岛。而今,他作为后人代表回到义乌,经文物部门允许,捐给义乌博物馆一块长城砖。
“我们这儿有长城研学基地,可以体验长城砖的制作过程。”他说,只要遇到孩子们来参观体验,不管多忙也要陪着孩子们一起做长城砖,还会教孩子们垒长城,“要把热爱长城的种子播撒给下一代。”
秦皇岛长城资源禀赋优越,市内明长城全长223.1公里,东西横跨山海关区、海港区、抚宁区、卢龙、青龙5个县区,18个乡镇、85个村,长城沿线拥有26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28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古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最高成就,是明长城最为精华的地段。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皇岛长城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保护长城,弘扬长城精神,已经成为秦皇岛人的自觉行动。秦皇岛市还创立了“长城保护员”制度,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长城保护网,近二十年间,长城保护员群体不断壮大,他们与长城日夜相伴的故事还在延续,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内涵。
(原标题:长城砖的前世今生)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李如意
流程编辑: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