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近日,“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这一话题被冲上了热搜。与此同时,“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个子最矮,却能当‘大哥’”……这些关键词频繁被提及,这也恰恰反映了岳阳楼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人们的热爱和向往。
为什么翻建无数次却是江南三大名楼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为此,记者拜访了我市文物专家,并翻阅了历史书籍,终于找到了答案。
借景而生 浑然天成
中国古代建筑,大都不是孤立地表现单座建筑本身的完善,而是凭借周围的山水壮丽景色融为一体,“因地构筑,借景而生”。岳阳楼之美,美在洞庭湖。洞庭湖,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乃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它内纳湘、资、沅、澧四水,外接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作为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无论是建筑选址、建筑艺术和建筑布局,都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岳阳楼对于洞庭湖来说,也是锦上添花。记得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过:“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与湖是一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也就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由此看来,洞庭湖是岳阳楼的风景,岳阳楼是洞庭湖的标志。
任何名胜,都有它特定的地学背景。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来看,岳阳楼的风景是由“山——湖——楼”构成的。一方面,岳阳楼的建筑显然是充分考虑到“对景”的,它背靠古老的岳阳城,在背景上显得开阔而又不觉空荡,豁达中不失沉稳之感。岳阳楼尽管地势较高,但因其与周围地理因素组合的和谐,置身于湖光山色、烟波浩渺的水域及岳阳城的建筑组合的背景里,不但没有鹤立鸡群之嫌,而且给人以“四面湖山归眼底”之感,这便是岳阳楼修建者独具匠心之所在。另一方面,岳阳楼依山傍湖,与洞庭相比,高低之下,使岳阳楼显得视野开阔,气势雄伟。正如古代画论所述:“楼台殿宇乃山水之眉目,当在开面处为之。”因为岳阳楼占据了山水的“开面”部位,它是观景的特定场所,能够看得远,看得尽。洞庭湖碧水如镜,辉映着青青的君山岛和金碧辉煌的岳阳楼,湖光山影,风光万里,富有诗情画意。陈望衡先生谈到岳阳楼风景美时说:“从气势来看,洞庭湖的阳刚之美与君山的阴柔之美得到统一,既相得益彰,又实现了总体和谐,景观十分丰富;从色彩来看,岳阳楼的金碧辉煌,洞庭湖的银光璀璨,君山的碧绿葱茏得到统一,色调丰富,悦人耳目;从情韵来看,洞庭湖*动不安的野性和君山静若处子的甜美,以及岳阳楼富丽华美的贵族气息实现了统一,令人心摇神夺,逸兴飞扬。”
三次修缮 重现辉煌
在漫长的历史中,岳阳楼屡毁屡修,有史可查的记录有三十余次。在历次的重修重建活动中,其中三次重修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通过这三次的维修决定了岳阳楼在江南三大名楼中的历史地位。
第一次是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自此楼以文传,岳阳楼享誉天下。
滕子京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看到岳阳楼由于缺乏维修,已经破烂不堪了,决定重修岳阳楼。重修岳阳楼的钱从哪里来?滕子京这次汲取了过去的教训,巧妙地调动民间资本,向民间的“老赖”伸手,动员债主把收不回来的债捐给政府,不仅一下子解决了资金来源,此举还得到了百姓的认可。
岳阳楼如何修?滕子京不仅对工程施工格外用心,还力求美轮美奂,要超过前人,并突出岳阳楼文化的建设。岳阳楼修好后,为了让岳阳楼流芳百世,滕子京深知滕王阁等名胜之所以历经风雨战乱而不废弃的原因是有名人记述,遂决定向范仲淹写信去求楼记,随着《岳阳楼记》的问世,将岳阳楼文化建设推向了顶峰。
第二次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将楼址内迁六丈有余,修筑驳岸,扩建了仙梅亭和三醉亭,目前所见的岳阳楼即为此次重建的遗构。
张德容是浙江衢县人,清咸丰进士,曾两次任岳州知府,也两次修岳阳楼。光绪六年(1880),岳阳楼因湖水冲击,楼基拆裂后,张德容拨茶厘税及地方捐款修葺,对岳阳楼进行自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彻底重修。
张德容主持重修岳阳楼,不但设计大胆,工程繁浩,进展迅速,而且质量也很好,这在岳阳楼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它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使岳阳楼免去了洞庭湖水的冲击之虞;二是使岳阳楼摆脱城墙附楼的地位,视野更为开阔,“对景”更为丰富;三是使岳阳楼“修旧如旧”,保持了文物价值。
第三次较重大的修缮工程是在1983年3月,此次大修,中国东西南北、四面八方都十分关注,并伸出援助之手。在工程技术力量方面,国内古建筑专家和老工匠、老艺人,以及各级领导和群众都凝结了一片心血。经过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和古建筑施工人员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于1984年5月1日竣工对外开放。
大修后的岳阳楼,将军盔顶曲线流畅,翘首脊饰龙飞凤舞;梁枋金柱庄重,异彩纷呈;楼体的质量均达到防震、防腐、防蚁、防雷、防风的要求;主楼外观古朴庄重,金碧辉煌,光华夺目。来自全国的古建筑专家评价:这次古楼的修复,保持了原来的规模和结构,完全使用古建筑原件材料,实现了“整旧如旧”的原则,在恢复明、清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少量的改进,达到了“古建筑维修的第一流水平”。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同年8月,岳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楼以文传 一记千年
自然景观如果少了历史人文的内涵,如人没有眼睛一样,少了一些神韵和灵魂。岳阳楼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由军事设施向观光游览转变,历代“迁客*人,多会于此”。我国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都曾登楼赋诗,写下了许多诗篇。据历代《巴陵县志·岳阳楼文集》统计,共收有从南朝到清光绪十七年(1891)止的诗词歌赋等作者357人的作品484篇(首)。而现代写岳阳楼的作品则无法统计,极大地丰富了岳阳楼文化,其思想性之强、艺术性之高,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从岳阳楼文化发展史来看,唐诗、宋文、清联是岳阳楼三座文化艺术高峰。其中范仲淹《岳阳楼记》流芳千古,不仅仅是因为文美,最主要是提出了三重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德修为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社会责任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信念意识。它是人生道德坐标,标志着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的成熟,其思想产生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外在原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先忧后乐”思想,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是有基因的,它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
这些文学作品的影响,超越了时代空间的界限,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内涵丰富且独特的岳阳楼文化现象。作为丰厚历史文化的载体,岳阳楼在世人心目中的价值远超过一座普通的古代楼阁建筑。
由此可见,岳阳楼文物建筑本体,岳阳楼所处的岳阳城、洞庭湖等背景环境要素以及各种与岳阳楼相关的文化,共同构成该处建筑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
历史是要传承,更要创新发展。2005年初,岳阳市委、市政府又把岳阳楼景区工程正式纳入城市建设工作重点,明确提出要建成“民心工程”“名城工程”和21世纪岳阳的文化遗产。2006年3月20日,岳阳楼景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经过数月的努力,完成一、二、三级平台挡土墙古城墙、吕仙祠、双公柯、新碑廊、瞻岳门和城门角楼、汴河街等项目建设,整个工程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已恢复部分岳阳古城的原貌,2007年5月1日向游人开放。现在的岳阳楼,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和内涵都是岳阳楼历史上的巅峰之作,反映了我国社会安定、经济兴旺、文化繁荣,真是今朝岳阳楼更好看。
如今的岳阳,“先忧后乐、团结求索”已经成为岳阳精神,越来越多的湖湘儿女更是凭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万千气象,一跃而起、成就非凡,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已焕然一新。“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如今的岳阳楼,不再是“迁客*人,多会于此”喝酒吟诗谈人生之地了,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历史传承,一种跨越千年的精神传递!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