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发布2023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既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涉罪人员近亲属受限制规范进行合宪性审查,叫停地方“连坐”式惩戒等彰显法治进步的举措;也有诸如湖南一未成年人因文身被取消入学资格;浙江两人未经报备许可,组织人员在村居河道划龙舟而被警方行政拘留等引发争议的行政违法行为;还有诸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标志性法治事件入选。
据媒体报道,十大宪法事例评选发布活动已举办多年,自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每年联合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举办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主办方称,其旨在记录影响中国宪法进程的重大事件,增进学术交流,提升宪法学研究能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中国宪法事业行稳致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在很多人印象中,宪法似乎离自己很远,日常生活中好像也很少用到。实则不然。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宪法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实际上,对社会的每一分子来说,从出生到上学到工作、买房、退休……每个人生的重要时刻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
宪法如此重要,要让宪法精神融入每一个人的血液,就离不开学习和宣传,更离不开宪法实施具体案例的生动实践,因为这是最好的教育。年度宪法事例评选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
根据主办方拟定的上述标准,哪些法治事件可以入选年度宪法事例?一言以蔽之,如果一个事件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宪法原则、精神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全民宪法法治意识,进而充分彰显宪法的尊严和权威,那么其才有被称为标志性的宪法事例的资格。
拿着类似标准去审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叫停地方“连坐”式惩戒被评为十大宪法事例之一无疑当之无愧。
有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对涉某类犯罪重点人员采取惩戒措施,其中对涉罪重点人员的配偶、子女、父母和其他近亲属在受教育、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权利进行限制,这些做法甚至在一些人群中得到了赞誉。但是用宪法这把尺子一量,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审查报告中明确,有关通告对涉罪人员近亲属多项权利进行限制,违背罪责自负原则,不符合宪法第二章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的原则和精神。宪法必须捍卫,违宪自然要受到追究。法工委出手“纠错”,就是在普及宪法的原则和精神。
本次评选的案例中,有多个基层政府违法整治行动引发关注的事件。这些事件之所以入选十大宪法事例,因为其提供了基层政府如何依宪行政的经验或教训。
以禁止民间划龙舟为例,尽管地方政府存在某些不得已的苦衷,其安全考量也并非无据,但是根据《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有关政府部门在没有上位法依据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设置行政许可,否则即有违法的嫌疑。实际上,这里体现的仍然是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既然宪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就在于保障公民权利,那么法不禁止皆可为。
确保宪法实施需要制度,十大宪法事例彰显了备案审查等制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开展备案审查工作则是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有理由相信,随着备案审查等制度的完善,其护卫宪法的作用将得到更大发挥,宪法原则和精神也将随之进一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