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生七不娶、逢九不过”,“生七”和“逢九”指什么?
“生七不娶、逢九不过”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主要是关于婚嫁方面的禁忌。在这里,“生七”和“逢九”分别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和九月初九,即七夕节和重阳节。这两个节日在中国传统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但为何会有“生七不娶、逢九不过”的禁忌呢?这还要从这两个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说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七夕节。七夕节起源于古代的牛郎织女传说,相传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相会。因此,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是女性向织女祈求智慧和巧手的节日。在古代,女子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乞巧活动,希望借此机会获得美满的婚姻。然而,为何会有“生七不娶”的禁忌呢?
一方面,由于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紧密相连,人们认为在这一天结婚会冲撞了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从而影响到两人的感情。因此,为了尊重这段美好的爱情传说,人们在七夕这一天避免结婚。
另一方面,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七月属于火旺之地,天气炎热,不利于婚嫁。而且,七月又是“鬼月”,民间有“七月半,鬼门开”的说法,认为这一天结婚不吉利。因此,从阴阳五行和民间信仰的角度来看,“生七不娶”也有其道理。
再来说说重阳节。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最初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祈求长寿。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固定的节日,并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庆祝老人长寿的节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活动,寓意长寿和吉祥。那么,“逢九不过”的禁忌又是什么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最大的阳数,象征着长寿和吉祥。然而,为何在重阳节这一天不宜结婚呢?这主要是因为重阳节与“长长久久”的寓意紧密相连,人们认为在这一天结婚会抢走老人的福分,影响到老人的长寿。因此,为了尊重老人,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避免结婚。
此外,从阴阳五行角度来看,九月属于金旺之地,天气逐渐转凉,不利于婚嫁。而且,九月也是“鬼月”的后半月,民间有“七月半,鬼门开;九月半,鬼门关”的说法,认为这一天结婚不吉利。因此,“逢九不过”也有其道理。
总之,“生七不娶、逢九不过”是中国民间关于婚嫁的禁忌,主要是为了尊重传统的节日习俗和传说故事。虽然这些禁忌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淡化,但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实际生活中,只要双方当事人感情深厚,相信这些禁忌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幸福。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