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遇赦北归途经润州,在金山寺见到好友为自己所绘的画像,感慨万千,写下《自题金山画像》。
彼时,苏轼65岁,从20岁考中进士距今,入仕四十余载,地方为官,在杭州治理西湖,在徐州治理水患,在密州抗旱救灾,政绩卓著。
仕宦飘零,人生迟暮,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也许,平生最值得炫耀的功业,就是自己曾经被贬谪的三州吧,短短六个字,诉尽平生意。
苏轼彼时的意难平,二百七余年前,55岁的白居易也曾有过,彼时,他在苏州刺史任上,夏日夜,见堂前月下紫薇,想到贬谪之地江州。
“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月光下盛放的紫薇花,让白居易思绪万千,忆昔抚今,写下一首借物抒怀的七言律诗《紫薇花》。
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
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
浔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
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唐 白居易《紫薇花》
简译:
我这个紫薇郎和堂前的紫薇花,虽然名字相同,但容貌却大相径庭。
紫薇花不在春天与群芳争艳,它独享花草的芬芳,是夏日里的风景。
浔阳官舍的门前有两株高大的紫薇树,长安的兴善寺里也见过一丛。
哪里的紫薇花,都不如此刻苏州郡舍堂前,在月光下盛开的紫薇花。
赏析:
“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首联由眼前景忆昔日事,见紫薇绽放,似与旧友久别重逢,从而交代自己的人生际遇。
长庆元年十月,白居易入中书省,任中书舍人,因省内多植紫薇,故中书省又称紫微省,中书舍人也称紫薇舍人,简称紫薇郎。
中书省是朝廷处理政务,代皇帝拟定诏令的机构,直接参与政务决策,彼时的白居易深得皇帝信任,《直中书省》即作于彼时。
白居易在中书省仅任职九个月,就自求外放杭州刺史,二年后,回洛阳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一年后,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
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转眼过去五年,苏州郡衙堂前的紫薇花和中书省的紫薇花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自己已至暮年。
昔日是“紫薇花对紫微郎”,而今是“紫薇花对紫微翁”,花还是那样的花,名字还是那个名字,但心态和容貌却已经改变了。
“独占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颔联借物抒怀,赞美紫薇花得不媚俗流,抒发自己品行之高洁,超凡脱俗,独善其身。
紫薇夏日始放,花期长,从六月一直开到九月,因其不在春天与桃李争妍,唯将绚烂绽放在夏季,故杜牧赞“不占园中最上春”。
贬谪江州司马后,白居易的思想也从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矢志不渝,如晚开的紫薇,宁肯孤独,也绝不与朝中权宦同流合污。
“浔阳官舍双高树,兴善僧庭一大丛”,颈联写宦海浮沉,浔阳就是江州,兴善寺是隋唐时的皇家寺院,位于长安城东靖善坊内。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因为宰相武元衡遇刺事件,白居易被以越职言事罪贬为江州司马,这样的打击,对他来讲是极大的。
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地方,从庙堂之高到边城小吏,从高光时刻到人生的至暗时光,一如兴善寺的紫薇花被移到了浔阳官舍。
自问有何才?三登甲乙第,两入承明庐。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34岁通过制科考试,两度进入权力中心,何其春风得意踌躇满志。
兴善寺的紫薇见过他的春风得意,浔阳官舍的紫薇看到他的落魄失意,“移根易地莫憔悴,野外庭前一种花”,最终,他还是他。
“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尾联总束全文,从过去回到当下,千帆历尽,豁然开朗,最美的紫薇花就在堂前月下。
有激情飞扬的青春岁月,有沉重的不堪回首,一路走来,经历了那么多,岂能负重前行,过去的轻轻放下,当下才是醉着的珍惜。
这就是白居易的高明之处,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远离是非之地,躲过了朝堂纷争,也躲过了甘露之变,从容终老。
后记:
“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宝历元年(825年)五月端午,白居易抵达苏州任所,至此他实现了昔日守苏杭的最后一愿。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白居易平生共出任过三地刺史,分别是忠州、杭州,和苏州,这也是他仕宦生涯最快意的时光。
白居易此次赴任并未携带家眷,夏夜,独宿郡衙,见堂前紫薇盛开,往事历历,又上心头,万千感慨,流淌在笔端,写尽平生。
相比于苏轼的颠沛流离,和未能实现的安居之愿,白居易是幸运的,二人虽有相似的人生际遇,但晚年时却有不同的人生走向。
“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过去不可追,未来不可料,当下才是最好,苏州郡衙堂前的紫薇花,令白居易豁然开朗。
参考资料:
《新唐书 白居易传》
《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