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绘制的《禹贡九州图》
2、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修:治理;太原:帝都汾河平原;岳阳:今霍州。
当时舜帝的都城在蒲坂。这个地方长期以来为黄河洪水灾患。大禹考察了水患的原因,总结了他父亲鲧治水“只堵不疏”的失败教训。在寻找水患的根源上,花了不少心思。
经过勘察,大禹终于发现,患及都城的虽然是汾河之洪,但汾水流泄不出、积聚逆行成为水灾的根本原因是黄河水急势大,本应注泄入黄的汾河之水,被势强湍急的黄河壅塞流泄不出,形成潴留。久而久之,潴留之汾水,返而向北逆行,导致了都城平阳之灾。
舜的都城在冀州。《穀梁传》说“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舜及夏殷皆都焉”。关于舜都是哪座城,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舜都在蒲坂,唐代李泰《括地志᛫蒲州᛫河东县》“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还有一种认为舜的都城有潘城,就是河北涿鹿。《水经注》“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关于蒲坂也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是平阳,有的认为是永济。
于是他率众疏导从壶口至龙门的黄河河道,将狭窄部分拓宽,把逆流的河水捋顺,清除淤滞在汾河与黄河交界处的泥沙,使原先黄河堵塞汾河的洪壅,改变为引顺宣泄汾水的洪水,从根源上解决了汾河下游壅塞、潴留、逆行等造成帝都水患的问题。
从都城到岳阳(今霍州)的水患就这样被大禹解决了。汾河水患解决之后,整个汾河平原得到了大片的优质土地(所以称为“太原”)。史载:“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致于衡漳。其土白壤。”
这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是耳熟能详的“大禹治水”的开始。
河南三门峡大美黄河生态崤函
3、涤原九川,陂九泽
涤原:疏通水源。原,同“源”。陂:指筑堤防。
有了汾河的治理经验,大禹开始对全国的水域进行治理。
他在治理汾河的时候,就顺便把常水、卫水疏通了。然后是雍水、沮水、淮水、淄水、沂水、沱水、涔水、伊水、洛水、瀍水、涧水、弱水、漆水、沣水。
把这些支流疏通完毕,大禹就着手疏导九条大河,相当于把中国的水系全部整理了一遍,也就是史书上说的“道九川”:
- 疏导弱水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
- 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
-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 疏导漾水,从嶓冢山开始,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誓)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 疏导长江,从汶山开始,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
-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 疏导淮水,从桐柏山开始,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
- 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 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疏导江河的同时,大禹还根据农时需要以及各水系特点,开挖和整理了九个大湖(陂九泽),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水库:大陆泽、雷夏泽、大野泽、彭蠡(lǐ)泽、云梦泽、荥播泽、荷泽、震泽、都野泽。
中国七大水系图
4、九山刊旅
大禹时代,水路是交通重点。比如:冀州东北鸟夷部族的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沇(兖)州的进贡路线是由济水进入漯(tà)水,然后进入黄河;青州是由汶水转入济水;徐州是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扬州是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豫州是经洛水进入黄河;雍州是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
但并不是所有水路都相通的。比如:荆州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梁州织皮族的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miǎn,免)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过去因为洪水患滥,很多陆地难以形成交通。大禹治水之后,比江河方便的陆地交通也日益重要起来,于是,大禹在治水的同时,开辟了九条山脉道路:
- 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
- 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
- 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
- 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
- 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
- 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
- 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
- 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
- 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
当然,大禹所做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这些只是跟自然打交道。接下去,就要治理人了。
大禹刊旅九山图
4、众土交正,致慎财赋
众土交正,就是给每一个地方的土地进行登记划分。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致慎财赋”,也就是谨慎地确定地方该缴纳的贡品等级与数量。
这种没有标准的事情,大禹最后也把他做的妥妥的:
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
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第六等,赋税属第九等。
青州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第三等,赋税属第四等。
徐州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第二等,赋税属第五等。
扬州的土质湿润。田地属第九等,赋税属第七等,有时可到第六等。
荆州的土质湿润,田地属第八等,赋税属第三等。
豫州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第四等,赋税居第二等,有时可到第一等。
梁州的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第七等,赋税属第七等或第九等。
雍州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第一等,赋税第六等。
这里赋税分等级的标准,历史学家一直以来难以推测清楚。但可以肯定,跟田地的等级没有关系。象雍州,田地是一等,但赋税只是六等。很有可能,是根据人口数量来界定的。
5、定五服,确名份
从都城开始,根据与都城距离的远近,来确定各地区的名称(名)和该做的事情(份)。
甸服:都城以外五百里的地区,这里的人要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侯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这是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绥服: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这里是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要服: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这里还是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荒服: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这是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