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代代相传,大禹忘我的这种工作状态,成为了无数治水人的楷模。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对此也有不少记载和赞扬。《韩非子·五蠹》中赞扬的是大禹的献身精神:“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对大禹艰苦奋斗,为民尽力的作为进行了赞扬。
《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对大禹治水的评价:“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赞扬的是大禹从灵活变通的求实精神。《史记·秦本纪》中则有这样的评价:“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赞扬的是大禹凝聚众力的团结精神。
上述的这些评价,最终形成了“大禹治水”精神,这些精神最终也奠定了中华民族治水文化的基础。
禹的负面形象虽然大禹治水的精神成功塑造了大禹的正面形象,但是大禹对家人的无情,和接受王位的做法则树立了他的负面形象。
站在大禹妻子涂山氏的角度来看,三过家门,回家看一眼到底能够耽误多少时间呢?十几年来,涂山氏一人在家照顾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怕大禹走进家门,给他一个拥抱,也是对他的安慰和鼓励呀。
但是大禹没有,每次路过家门,他都是无情地向前走去,去完成他的事业,创造他自己的业绩。
从接受王位的角度来看,大禹不顾家庭,全心全意治水并非大公无私,或许他早就是在为登上王位攒下资本了。
荀子就曾经说道,尧舜让位不过是虚言,都是经过美化之后的说辞。战国的纵横家韩非子也在自己的书中记载道:“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子也”。
暂且不说说法是否完全属实,但是既然就这种说法,就绝不会是空穴来风。如此一来,大禹尽心尽力治水,拯救万民于水患之中就是在争取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当大禹走遍神州大地,让百姓铭记自己的大名之后,之后“接受”大位就不会有百姓有异议了。这样看来,大禹不仅算不上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恐怕还是一个攻于心计的人。
总结其实,大禹有正反两种形象未必是坏事。在祖先们生活的原始社会,人们的智慧有限,对大自然的认识更是有限,他们不知道洪水泛滥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解释。但是祖先们从来没有放弃对洪水的治理。
但是人无完人,英雄也是如此。大禹的负面形象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具备批判思维,这种负面的形象其实并不影响人们对于“大禹治水”精神的传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大禹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一个人也并不是非好即坏,社会应该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有颗包容心。
参考资料:
[1]温雪秋.“大禹治水精神”与中华民族治水文化的内涵发展及其当代价值[J].水文化,2022(04):18-21.
[2]郭俊红,杜峥瑶.历史事实与文化事实——以“大禹故里”的探讨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22,39(0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