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2024年为10月23日6时14分32秒),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
霜降,全年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诗经》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名句。随着气温的下降,空气中无形无色的水汽,先是凝结成肉眼可见的白露,继而变成肉体可感的寒露,终于化为叫“霜”的白色结晶体。霜,有肃*之意,《汉书》“霜者,天之所以*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霜降三候
“豺祭兽”
霜降节气第一候,“豺祭兽”。豺狼大量捕获猎物,吃不完的放在那里,就像在“祭兽”。豺与狼、狗都是犬科动物。但豺更神秘,传说中也更残忍。豺狼虎豹,个头最小的豺居了首位。“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都是乱世的象征。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这种场景永远不见也罢。
“草木黄落”
第二候,“草木黄落”。“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这是曹丕的诗歌。与《三国演义》对曹氏父子的描写不同,“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诗歌,慷慨悲凉、雄健深沉。“诗言志”,从他们的诗歌里,我读到了“人间一股英雄气,在纵横驰骋”——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的最后一句歌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蛰虫咸俯”
第三候,“蛰虫咸俯”,蛰伏在土里面的虫子趴下不再进食。“岁寒昆虫蛰,日暮飞鸟还。”不仅仅是人,万物生存都很不易,这种状态要横跨一个冬天,再次唤醒它们,需要来年惊蛰节气的那一声春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霜降习俗
打霜降
《周礼》中记载,大司马但凡出师,都要对旗纛进行祭祀,称之为军牙六纛之神。自唐以后,各个朝代都有旗纛之祭。
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
所以霜降前夕,府、县的总兵和武官们,都要全副武装,身穿盔甲,手持刀枪弓箭,列队前往旗纛庙举行收兵仪式,以期拔除不祥,天下太平。
霜降日的五更清晨,武官们便会集庙中,向旗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礼毕,列队齐放空枪三响,然后再试火炮、打枪,谓之“打霜降”,又称“祭旗纛”,百姓观者如潮。
习战射
《春秋感精符》有记:“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以成肃*之威。”
古人为了顺应秋天的严峻肃*,都在这个月操练战阵,进行围猎。
自从汉代以来,就在季秋之月讲习武事,操演比试射技,以进行赏罚,已沿袭成为惯例。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将其列为农家九月中的事宜——“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